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鳍相关记录44条 . 查询时间(0.08 秒)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负衬底偏压的n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加固方法,属于半导体器件抗辐射技术领域,包括辐照前衬底偏置电路搭建、辐照中施加负衬底偏置电压抑制辐射损伤、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调整负衬底偏置电压的步骤。还涉及一种n型鳍式场效应晶体管,在衬底端口与集成电路地电位之间设置电压源,提供负偏置电压。本发明不改变晶体管器件的工艺流程,施加负衬底偏压提升晶体管阈值电压,使关态漏电流与初始值之差小于1个数量级,...
2023年7月16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鱼类基因组学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布了长江口重要洄游性鱼类——小眼绿鳍鱼的高质量染色体水平参考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旗下的数据集期刊Scientific Data (Q1,5-IF = 10.8)。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专利:鳍型场效应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2023年3月22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发表题为“2D fin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integrated with epitaxial high-κ gate oxide”的研究论文。
2021年5月18日,《古脊椎动物学报》在线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云南罗平发现一种大型的古鱼类化石,命名为张氏翼鳕。它体长约30厘米,长着大的口裂和锋利的牙齿,是2.44亿年前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基干辐鳍鱼类掠食者。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12日发布公报说,该组织的科研人员在澳南部的大澳大利亚湾拍摄到5只大鳍鱿鱼的罕见镜头,这是首次在澳海域发现这种软体动物。根据这一公报,在这家研究组织安排的深海科考中,科研人员运用摄像装置在大澳大利亚湾某海域水深两三千米处拍摄到这些鱿鱼。相关论文已发表在美国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综合》上。
2020年10月20日,国际学术期刊 PeerJ 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罗平发现世界上最古老的疣齿鱼科鱼类,命名为云南暴鱼。它体长34厘米,是2.44亿年前(中三叠世安尼期)罗平生物群中已知最大的肉食性基干新鳍鱼类,在食物网中占据较高的位置。云南暴鱼的发现和研究更新了人们对罗平生物群的食物网结构和三叠纪生物复苏的认识。
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云南罗平、泸西一带出露的、距今约2.44亿年的中三叠世安尼期海相地层中,发现了一种清道夫型新鳍鱼类化石,并命名为小巧漏卧鱼。国际著名动物学期刊《林奈动物学报》发表了这一成果。漏卧鱼属名源于古代罗平及周边地区的“漏卧侯国”。在此前10年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基础上,徐光辉以小巧漏卧鱼和其它相关新鳍鱼类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辐鳍鱼亚纲的一个新目——漏卧鱼目。...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在贵州兴义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的一种基干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祥瑞卢加诺鱼。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古脊椎动物学报》。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我国黔西南(贵州兴义)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化石,命名为祥瑞卢加诺鱼。祥瑞卢加诺鱼保存十分精美,但数量稀少,是贵州兴义生物群(或贵州龙动物群)中最稀有的鱼化石品种。它代表了卢加诺鱼类在亚洲的首次发现,将该鱼类的发布从当时分割欧亚的古特提斯海洋西缘延伸扩展到了东缘,为三叠纪时期欧洲和华南生物物种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化石证据。 研究成果近期...
根据2013年10月–2014年2月在北太平洋海域(29°08'~41°08'N,163°50'~144°19'W)采集的364尾长鳍金枪鱼的卵巢样本,利用组织学分析,详细描述了长鳍金枪鱼卵巢、卵细胞的发育阶段。结果显示,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卵巢内同时存在不同时相的卵细胞,为分批产卵类型;组织学上,长鳍金枪鱼的卵细胞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卵巢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期;卵巢成熟指数在成熟期为Ⅰ~Ⅴ期时逐渐...
据《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四百万年前一种新的鱼化石,命名为光泽肋鳞鱼。这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卵胎生新鳍鱼物种。光泽肋鳞鱼的发现为研究新鳍鱼类的早期演化和繁殖方式提供了重要信息。
晨晓弥曼鱼,这条生活在4.1亿年前的小鱼,曾被认为是一种原始的肉鳍鱼。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学家和英国牛津大学科学家合作完成的最新成果却改写了这个结论:晨晓弥曼鱼其实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辐鳍鱼,它将辐鳍鱼类的化石记录向前推了2千万年。这项成果发表在北京时间2016年5月20日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当代生物学》上,它或许将改写脊椎动物早期演化的一些结论,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脊椎动物早...
据《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最新报道: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徐光辉和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赵丽君在我国云南发现了两亿四千万年前一种新的基干新鳍鱼类,命名为多饰维纳斯鱼(Venusichthys comptus)。多饰维纳斯鱼代表了新鳍鱼类第二性征的最早化石记录。
提到距今2.5亿年前的生物狼鳍鱼,很多化石爱好者都不陌生。狼鳍鱼化石有个特点,不大的化石上分布着它们密密麻麻的“遗体”。它们为什么会“集体死亡”呢?近日,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所副研究员泮燕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 Franz T. Fürsich等通过研究发现,狼鳍鱼集体死亡的原因是缺氧窒息而死。这一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古生物学》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