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地质学 中心相关记录250条 . 查询时间(0.983 秒)
王晓波,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生物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和全球变化生物学。2020年兰州大学海外引进人才,曾获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The ISME Journal,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
2020年7月23日上午,我校与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察院(简称“四勘院”)举行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协议签署及挂牌仪式。学校地球科学与信息物理学院地质资源系副书记胡斌、副主任于淼参加了此次仪式。四勘院院长丁书宏、副院长王国荣办公室主任杨波和各职能部门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在签约仪式上,丁书宏发表致辞,简要介绍了四勘院的发展历程,四勘院是温家宝总理年轻时工作过的地方,至今已有56年的发展历...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地学文献信息更新与服务”二级项目从科技论文成果视角,基于文献计量学指标,对国际重要地质调查机构开展科研绩效的分析与评价,近日推出了《日本地质调查局科技论文影响力分析》研究报告,旨在为地质调查的成果管理提供信息参考。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于国强博士等编著的《黄土高原植被与地貌侵蚀研究》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土壤侵蚀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生产力消减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是世界范围内土壤侵蚀最为严重的国家,关于水蚀动力过程及其侵蚀输沙过程的研究是理解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机制,建立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的基础,也是预测生态环境发展趋势和制定生态治理措施的难点和关键。植被措施在水土流失治理...
近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成功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版权局颁发的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地矿实验室信息系统V1.0(软著登字第5578227号)、实验室内部质量监控系统V1.0(软著登字第5578243号)、实验室样品检测目录服务系统V1.0(软著登字第5578219号)。本次获得证书的软件是“国家地质大数据汇聚与共享(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项目组在多年研究和数据、...
2020年6月8日,“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极端天气气候与水文地质灾害研究中心”正式落户我校。该研究中心依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我校,将结合双方优势,通过探索大气低层与地表浅层(关键带)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实现大气科学与水文地质学的学科交叉,促进科研和业务部门的融合,提升气象行业服务国家防灾减灾的能力。研究中心将在极端天气气候-水文地质灾害一体化监测、发生机理及预报预警与风险评估等三个方...
2020年5月22日,甘肃省矿物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以下简称创新中心)启动仪式暨凹凸棒石产业发展开放课题成果推介会在张掖临泽举行。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院长、分党组成员肖国青,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峰,临泽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张辉,甘肃融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行知出席会议。来自兰州化物所、兰州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土壤研究所、西南科技大学、苏州...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样性及其在化石形成学(又称埋藏学)中的潜在作用仍不明晰。
渤海大学古生物中心研究成果。
渤海大学古生物中心于2011年7月成立,是辽西地区首家研究地层古生物与古生物化石保护利用的科研单位,是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馆藏标本千余件,展出标本200余件。发现研究命名的新物种有:阿霍氏树贼兽、沈氏乳齿兽、杨氏长羽盗龙、渤大侏罗草、瓶状辽宁果、渤大伪波形脉蜓、韩氏长嘴鸟等等。科研成果丰硕,多次在世界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其中,1、在《地质学报(英文版)》上发表的论文,记录了目前已知的全球最早的草本被...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5年学术论文(SCI/EI)。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6年学术论文(SCI/EI)。
河海大学水利工程实验教学中心2007年学术论文(SCI/EI)。
铁是地球上第四丰富的元素,它可以与C、N、O、S等元素形成络合物,是几乎所有生物 必需的元素。同时二价与三价铁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影响营养元素和重金属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了解和揭示这些含铁矿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转化和结晶机制至关重要。
王为东,博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硕导。1996、1999年分获上海海洋大学学士、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湿地与水陆交错带的结构、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仿自然生态工程修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水专项等多个科研项目。开发了人造根孔、塘-湿地多级截留、水力调控、河湖岸边带修复等多项关键技术,形成微污染水源生态修复和水质改善技术系统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