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微生物学 >>> 微生物生物化学 微生物生理学 微生物遗传学 微生物生态学 微生物免疫学 微生物分类学 真菌学 细菌学 应用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微生物学 中山大学相关记录17条 . 查询时间(0.404 秒)
晁元卿,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科研方向:污染土壤微生物生态学;植物促生微生物促生机制及其应用;微生物辅助植物修复。本科生课程:环境微生物学、环境生态技术综合实验、环境微生物技术及应用、欧亚各国城市建设与环保理念、从纪录片看全球环境问题、环境认知实习、生态学-自然地理基础-环境土壤学联合野外实习。研究生课程:环境微生物技术。
王成,男,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环境微生物组学、微生物生态学和生物信息学等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在Microbiom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Functional Ecology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专利:1.王成;黄伟明;胡瑞文;罗智文;周诤源,一种降低蛆粪堆肥中磺胺类抗生素及其抗...
吴波,女,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长期专注于环境微生物学、微生物生态学及微生物进化相关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在The ISME Journal、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Functional Ec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重要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专利:徐虹、冯小海、吴波、李莎、欧阳平凯, 一种批式发酵法生产丙酸联产维生素B12的装置及工艺,...
舒龙飞,男,湖北黄冈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副教授。主要研究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与环境变化对原生动物环境生态学的影响,揭示微生物生态学过程及其调控机制,为环境治理与生态安全提供科学支撑。在相关领域,申请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中山大学青年拔尖科研人才培育项目,美国生命科学基金会,欧洲进化学会等8项国内外项目,发表SCI论文40余篇,以...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中科院生物学一区,微生物学一区)上发表题为“ Network-directed efficient isolation of previously uncultivated Chloroflexi and related bacteria in hot spring ...
赵文婧博士,2009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2009 - 2014 年在罗德岛大学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对益生菌益生机制的研究以及新型益生菌的开发工作。2014 - 2018年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系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肠道病原菌、天然菌群、宿主先天性免疫之间的三方互作机制。2018年加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工作至今。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
郭德银,教授、博导,中国微生物学会病毒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引进第六批领军人才。学科专业:微生物学/病毒学、病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研究方向:冠状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免疫调控机理,病毒基因治疗与抗病毒药物筛选。
李春梅,现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教授。分别于2003年和2007年获得赫尔辛基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7年博士毕业后进入赫尔辛基大学医学院哈特曼研究所进行博士后训练,2010年转入赫尔辛基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工作,2015年回国,担任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副研究员。主要研究:1). 鼠疫病原菌耶尔森氏细菌致病机制研究,主要是在细菌全基因组水平研究宿主细胞与病原细菌相互作用的基因表达...
近期,我院李文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题为“Insights into ecological roles and evolution of methyl coenzyme M reductase containing hot spring Archaea”的学术论文。研究表明:滇藏热泉生态系统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包含大量的系统发育位置未知且...
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Genomic inference of the metabolism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haeal phylum Aigarchaeota”的学术论文。论文作者利用宏基因组技术从中国云南陆生热泉生境中发现并拼接出未培养微生物类群Aigarchaeota门类微...
2018年1月31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彭宣宪、李惠教授课题组和彭博教授课题组联合在国际知名期刊PANS在线发表了的合作论文“Pyruvate cycle increases aminoglycoside efficacy and provides respiratory energy in bacteria”。该研究以细菌为对象,首次揭示了丙酮酸循环(P循环)而不是三羧酸循环(TCA循环)是三大营...
郭学敏,2005年毕业于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获微生物学博士学位。2005-2006年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2006-2010年期间在美国西雅图生物医学研究所接受博士后训练。2010年11月作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受聘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RNA稳定性调控和RNA editing方面积累了一些研究经验,相关工作发表在JVI、PNAS、MCB和PLoS ON...
彭娟,副教授/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9.06-2012.08:中山大学海洋学院,师资博士后,2012.09-2013.06:中山大学海洋学院,讲师,2013.06至今:中山大学海洋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微藻生物技术,微生物油气勘探、微生物化学、色谱分离技术。
应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海洋生物与碳汇中心邀请,中山大学教授李文均、美国肯特州立大学教授牟晓真于2016年6月8号到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访问。李文均教授做了题为“特殊环境下的微生物资源与生态研究—机遇与挑战”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海洋碳汇团队张永雨研究员主持。李文均结合自己团队的研究进展,围绕极端环境微生物的生态特征,详细介绍了不同环境的微生物资源多样性、微生物系统分类学、...
近日,中山大学附属一院外科实验室王文见教授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Prof. Changjiang Dong研究团队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革兰氏阴性细菌外膜蛋白β-桶状装配机器(beta-barrel assembly machinery, BAM)复合物的整个结构(由5个蛋白组成),发现BAM的五个亚基(BamA至BamE)先构成一个环状结构,然后通过“旋转和插入”机制将外膜蛋白嵌插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