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历史学 >>> 中国古代史 >>> 先秦史 秦汉史 魏晋南北朝史 隋唐五代十国史 宋史 辽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 中国古文字 中国古代契约文书 中国古代史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中国古代史 中国相关记录1491条 . 查询时间(1.066 秒)
近日,八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2014年11月立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多卷本《中国宗族通史》”的结项成果,得到了国家出版基金的支持,其中“辽宋夏金元卷”(47万字)由西北大学历史学院王善军教授独著。
2023年5月18日至10月8日,大英博物馆推出展览《中国的隐秘世纪(1796—1912)》,又名《晚清百态》。据称,该展览系大英博物馆与伦敦大学贝克学院合作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项目的成果展示。该项目历经4年,名为“1796—1912年清代中国的文化创造力”,由英国艺术与人文研究理事会资助,并得到其他14个国家百余位学者的配合。
古籍文献记载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重要的艺术、历史和文献价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古籍文献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其中最广泛的破坏是由书籍管理不当被虫害啃噬造成的,这种破坏是广泛的、不可逆的,是我们至今仍未完全解决的问题。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就已经采用多种形式为书籍的防虫保护进行了不懈努力,而用含有防虫效果的染料对纸张进行染制和涂布是古籍防虫的重要保护措施之一。了解古籍...
2024年3月22日上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举办“皇史宬大讲堂”系列学术讲座第二讲,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鱼宏亮为全体干部职工做了题为“明清丝路与中国早期全球化”的精彩讲座。
本书围绕着近代国人对“月亮”感知的变化主题,由月亮的近代新知(如月食和月球新知识)传入、论争、接受作为切入点,探讨国人对月球新意识、新观念的产生、演变,进而探究诗词和小说中月亮的文学意象之变化和书写,延伸到“嫦娥奔月”各种戏剧的新编与排演、各式“月球旅行”科幻故事的想象、中秋节日习俗在近代的变迁,以及“外国月亮比中国圆”话语考释等多角度多层次的内容构成。本书稿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寓人文思考于平白浅...
2023年12月20日,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在京举行颁奖大会,共有41部史学著作、20种史学刊物获奖。优秀学术成果奖中,“特等奖”空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3部著作获得一等奖,《安阳孝民屯(三):殷商遗存·铸铜遗物》等6部著作获得二等奖,《中国古代村落形态研究》等10部著作获三等奖,19项著作获提名奖;《不断裂的文明史:对中国国家认同的五千年考古学解读》等3部著作获得优秀普及读物奖;《历史研究》...
2023年12月8日,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公告,公示了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授奖成果名单,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朱浒教授《洋务与赈务:盛宣怀的晚清四十年》一书入选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中国历代治理体系研究》以长时段、大历史的学术眼光研究中国历代治理体系,除“导言”和“结束语”外,分设“行政与监督”“吏治与用人”“中央与地方”“民本与民生”“思想与文化”“礼治与法治”“基层秩序”“边疆治理”“民族治理”“宗教治理”“环境治理”十一章,每章内容主要包括历史沿革、体系架构、主要特点、经验教训等,重在揭示“中国历代国家治理体系”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从而汲取中国历代国家治理的历史经验...
2023年10月20日,根据《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章程》,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会议审定通过,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评奖工作办公室公布最新一届评奖结果,《清史研究》荣获“优秀史学刊物奖”类别的“优秀奖”等次。
由故宫博物院、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黑龙江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第十九届清史学术研讨会于2023年9月2日至4日在黑龙江哈尔滨召开。本次会议由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承办,来自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全国各地近百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黑龙江大学党委书记王永清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故...
2023年9月8日至11日,“首届中国古代史青年学者论坛暨中国史学会传统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济南举行。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山东大学校长李术才出席大会。山东大学校长助理、本科生院院长曹现强参加大会。
读史可以明智,读史可以明兴亡、知更替。日前,在武汉大学参会,记者获赠书籍《从南京到北京——明代前期的政治、历史和文学想象》,翻开后,周末一气呵成读完。该书以明初历史为背景,对该时期的文学和历史作整体观照。围绕相关内容,记者采访了其作者、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来明。
近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袁广阔教授在权威期刊《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文明起源、文明互鉴与文化发展”栏目发表专题文章《二里头文化的文字符号与礼制文明》。该文在中国早期文字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突破,文章指出夏代已出现文字,夏商文字一脉相承,在形成和发展中与早期礼制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向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计量社会科学研究中心(IQSS)访问学者(2022-2023)。主要研究领域明代政治史、地方社会史、数字人文。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数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故宫学研究中心副秘书长。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社科大校级重大专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等多项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十数篇,译著《中华帝国方志的书写、出版与阅读...
袁宝龙,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与阐释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北京史记研究会理事。现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秦汉边疆思想研究”,曾参与中国社会科学院A类重大项目“礼与中国古代社会”、重大国情调研项目“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等重大课题多项,出版著作《秦汉时期政治文化体系的整合与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