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植物保护学 >>>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
搜索结果: 1-14 共查到有害生物综合防治 中国科学院相关记录14条 . 查询时间(1.663 秒)
针对清远市阳山县杨梅镇的林下经济发展项目需求,东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AutoGo实验室组建的“智慧农业”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于2023年暑期赴杨梅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杨梅镇平均海拔370米,春季低温阴雨,冬季昼夜温差大,适合林木和多种果类生长。柑橘是当地主要经济作物之一,而柑橘病害防治成为当地经济发展过程中一项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伟研究组利用中国植物分布大数据,对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分布区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外来入侵植物的多样性热点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入侵植物的分布格局主要受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最暖季降水量等6个变量的影响;物种入侵面积与入侵时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狭域入侵物种的分布格局主要受人口密度和GDP的影响,而广...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昆虫生态适应研究组以重要刺吸农业害虫蚜虫和烟粉虱为对象,开展取食为害、传毒致害、生态适应与成灾机制研究。通过调控刺吸害虫取食行为、传毒活动和型变的关键靶标,高效阻断成灾与致害过程和途径,发展基于行为与免疫操纵的病虫害精准防控技术。在PNAS, Nature Communications, Current Biology, eLif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篇。研究组目前...
2023年4月21日-23日,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宪辉、李向东、崔峰等一行15位学术带头人,前往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和山东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开展“逐梦绿色共发展”学术交流活动,并与山东省农科院植保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建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河下游基地,共同聚焦国家绿色植保主业,推动黄河流域有害动物防控与农业高质量发展。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2023年学术年会于4月8日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举行。重点实验室第六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康乐院士、吴孔明院士、钱旭红院士等14位学术委员出席了本届年会,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聂常虹,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新建,副所长詹祥江应邀出席了会议。
苗雪霞,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获学士学位;1995年于河南农业大学应用微生物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动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02年-2005年,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从事家蚕功能基因组研究。2005年-2006年,法国巴黎南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07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
近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蔡磊研究员团队系统调查了我国禾谷类作物玉米、水稻、小麦相关的镰刀菌病害,初步揭示了其物种多样性及分布,发现了广泛存在的复合侵染现象,更新了镰刀菌基因组生命树,支持了镰刀菌属狭义属概念,明确了属内大部分物种的种间关系。研究结果发表在Studies in Mycology上。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许建初研究团队的李雄博士多年来从事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和植物修复技术的相关研究,迄今已取得多项研究成果。今年以来,研究团队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资源筛选及植物响应重金属的根际机理方面取得进展。
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始建于1991年,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已成为国际上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研究的重要中心。现面向海内外长期招聘博士后/特别研究助理,相信实验室一流的科研平台和学术氛围将为您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微藻生物技术团队长期致力于微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长期观察研究表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纤毛虫(Hemiurosomoida sp.)和金藻(Poterioochromonas sp.)是蛋白核小球藻规模化培养中的关键敌害生物。
梁惠凌,副研究员。女,生于1973年,1996年7月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长期从事植物引种驯化及保护研究工作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先后主持了桂林市攻关项目《金槐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桂林植物园白蚁种类调查及防治方法研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完成了广西科技攻关项目《罗汉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番茄和烟草抗病种苗的选育研究》、《金槐病虫害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示范》、《银杏高产高...
何金祥,男,研究员,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广西重要经济植物和名贵药材的病虫害类型及其发生规律,分离筛选拮抗生物,研发新型生防试剂,并对广西重要经济植物开展以生物防治为主、其他防治为辅的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广西科技攻关和广西基金项目等20余项;获广西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次,桂林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发表研究论文30余篇。近年来,带领研究团队利用赤...
小球藻是一种有重要商业价值的微藻,然而在其规模化培养过程中常发生溃败。通过长期跟踪研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胡强研究员团队首次发现一种混合营养型鞭毛虫Poterioochromonas malhamensis(马勒姆杯囊棕鞭藻)是小球藻规模化培养中的关键危害物,并从爆发频率、流行季节、危害范围和摄食特征等不同角度解析了该鞭毛虫在小球藻培养中的危害特点,同时探究了不同环境因素(温度、光照强度、p...
2016年6月19日-21日美国加州大学河畔分校线虫系教授Isgouhi Kaloshian应农田有害生物控制学科组王从丽研究员邀请访问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