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岩石学 中国科学院相关记录175条 . 查询时间(2.163 秒)
橄榄岩蛇纹岩化伴随着天然氢气和无机甲烷的形成与二氧化碳封存等多种地质过程,受到广泛的关注。弧前地幔楔蛇纹岩由俯冲板块在弧前深度发生低温脱水,在俯冲隧道中交代橄榄岩形成。蛇纹岩相对周围橄榄岩密度大大降低,因此所形成的蛇纹岩泥可夹带橄榄岩、蛇纹岩和变玄武岩岩块等,沿弧前断裂喷发到弧前地壳形成蛇纹岩泥火山。马里亚纳弧前发育地球上仅有的、正在喷发的泥火山,实时记录了浅部俯冲隧道中的流固反应过程,记录了在成...
2024年5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院士团队,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和上海交通大学助理研究员田晋雨,在全球大洋中脊洋壳增生过程影响因素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指数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南海海洋所助理研究员查财财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张帆为通讯作者。
新生代期间,青藏高原东南缘响应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发生了顺时针旋转变形和东南向逃逸。这个过程吸收了大量的高原岩石圈南北向缩短和垂向生长,在调节高原构造隆升变形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探讨整个青藏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科学意义。
2024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杨阳特任研究员与美国哈佛大学及塔尔萨大学的科研人员合作,通过对北冰洋Gakkel洋脊西部火山区和中部弱岩浆活动区267件玄武岩样品(图1)的系统研究,发现Gakkel西部发育正常厚度洋壳的区域,主要产出亏损的N-MORB,且其岩浆组成从西到东显示出系统的地球化学变化,揭示了地幔逐渐亏损,部分熔融程度逐渐降低的过程。而Gakkel中部洋壳极度不发育出现...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林间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朱日祥等,在海洋岩石圈水化研究方面取得了进展,定量计算了全球海洋板块水化率的分布,揭示了俯冲带是海洋板块,尤其是地幔水化作用的关键场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上。
古近纪是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劫后复苏并逐渐接近其现代面貌的关键时期。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区域,古近纪也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造山带构造活动、亚洲气候重组、生物多样性演化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年代地层学、生物群及其地形地貌演变的研究,对于研究青藏高原的形成和演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限于研究条件、认识程度等的制约,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在地层学划分方面一直存在诸多争议。近年来,该区域开展了大量的沉积岩石学、磁性地...
围绕着喜马拉雅东构造结,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响应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并发生了显著顺时针旋转和东南向逃逸,了解这个过程对于认识印度板块北向挤压、高原地壳缩短、侧向挤出、左/右旋剪切和弯山构造等过程的发生时间和幅度,探讨高原的隆升演化过程、模式及动力学机制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目前相关认识还存在诸多争议。
2023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深部地球物理团队联合多家海洋单位在南海珍贝-黄岩海山链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地学期刊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博士贺恩远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赵明辉为论文通讯作者。
中国的志留系研究,如果从1924年李四光、赵亚曾发表鄂西的地质记录开始,已过去了整整一个世纪。经过几代地质学者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大批成果。扬子区在中国志留系研究中成为标准,实际上既标准也不标准,说标准是中国志留系研究经常以扬子区为基准,说不标准是因为地层发育不全、缺失较多,这种“先天不足”实与“广西运动”密切相关。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扬子台地龙马溪组及其相当地层之上,常发育两类不同沉积环境,一是...
2023年11月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科学评论》(Earth-Science Reviews)上。
2023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东北亚大洋板块俯冲过程与岩石圈形变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一项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Science Reviews》(ESR)/《地球科学评论》上。研究员王志和博士伏毅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王志为论文通讯作者。
2023年10月24日,精密测量院孙和平院士团队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以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工业大学合作,采用有限断层反演方法和区域性慢度校正反投影方法,综合利用大地测量和地震数据,揭示了2023年土耳其双震发震断层系统的几何特性对断层运动学的控制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Nature Geoscience)上。
2023年8月23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程子华、研究员张帆、特聘研究员林间、副研究员张旭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在马里亚纳俯冲起始后弧前扩张关闭和弧后扩张动力学演化过程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发表于《构造物理》(Tectonophys-ics)。
大陆俯冲和相关物质再循环是当前国际地质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之一。青藏高原是研究大陆俯冲和俯冲地壳物质再循环的天然实验室。西昆仑位于青藏高原西北缘。在该地区广泛发育青藏高原最年轻的钾质-超钾质岩浆活动,并且在部分超钾质岩石中还存在珍贵的地幔捕虏体(图1)。这些样品无疑是认识大陆俯冲过程、岩石圈地幔富集机制和物质循环的理想对象,但一直以来对它们的研究比较薄弱。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利用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采集的玄武岩开展系统的岩石学、矿物学、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证实挑战者深渊俯冲板片为早白垩世太平洋板块(~125Ma),发现这些玄武岩具有印度洋型地幔域同位素特征,深化了对马里亚纳海沟形成和俯冲过程的认识。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