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星系形成与演化 中国科学院相关记录29条 . 查询时间(1.616 秒)
2023年7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以我国最早发现的两颗彗星为研究对象,在彗星活动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ApJ)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犀牛有50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均曾有不同的犀牛自由自在地生活。现生犀牛是数量和种类都相当有限的奇蹄动物,而在新生代的多数时间里,犀牛却是异常繁盛的一个类群,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辐射出纷繁的分支。继马类之后,犀牛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奇蹄动物类群之一。从渐新世开始,北半球的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都有一种或多种犀牛作为动物群的组成部分。犀...
2022年11月9日,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卢开兴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把著名活动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从历史的41%提高到13%,且发现宽线辐射区平均尺度和转动速度演变不同于中心电离光度演变的非正常“呼吸”现象。该成果是研究人员依托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历时...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新的、定量的星系结构模型,将类似银河系的一般盘状星系的几何结构描绘成“巧克力碎饼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间的弥散星系介质构成“饼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团块状分布的恒星形成区域则构成了颜色较暗的“巧克力碎”。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了盘状星系在不同视线方向上的观测特征,为盘状星系中的恒星及尘埃的空...
2022年9月26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orthward shif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esterlies in the early to la...
太阳系外物质是原始太阳星云最初始的物质组成,它们是太阳系形成以前其他恒星演化至晚期的喷出物凝聚而形成的物质。太阳系外物质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残存下来,在原始球粒陨石、行星际尘粒、彗尾等物质中被发现。太阳系外物质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获得的并能实验分析的其他恒星物质,其同位素组成是人类认识恒星内部核反应过程的重要物质。而且,太阳系外物质的丰度还可以用来示踪其小天体母体的形成与演化。
疏散星团是是银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了解基本天体物理过程的理想实验室。通常认为,银河系中相当大一部分恒星是在星团中形成的,相对于球状星团来说,疏散星团比较年轻,大多数成员星都处于主序阶段,其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变星。年轻的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途径,而变星正是研究恒星基本物理参量的重要天体,是寻找宇宙中特殊天体的“探针”以及各种爆发天体(新星、亮红新星、Ia型超新星)的重要来源。对变星的...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临甲博士和钱声帮研究员等人发现并验证了一颗脉动周期快速减小的天琴RR型变星:大熊座AX。其脉动周期变化率达到惊人的-7.75天每百万年,是迄今为止人们所发现场星环境下周期减小最快的天琴RR型变星。研究团队发现除了脉动周期的快速减小,大熊座AX还表现出有效温度偏高,短波段脉动振幅偏小,光变曲线缺少隆起(bump),视向速度变化大等与一般天琴RR型变星不同...
近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发布了《省政府关于2020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苏政发〔2021〕3号),紫金山天文台作为第一完成单位的两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方小慧和研究员钱声帮对类新星型激变双星的长期轨道周期变化进行系统分析,并对双星物质转移过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证实了长周期类新星在新星爆发后,将可能永远不会进入深度休眠期,对进一步探讨新星爆发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博士研究生施相东和研究员钱声帮等人在相互作用双星磁活动方面获新研究成果。该工作发现开普勒双星KIC 06852488的光变曲线变化与O-C曲线变化强相关,并首次发现其黑子和热斑活动以内拉格朗日点为中心呈现对称分布,揭示了恒星磁活动对双星物质转移产生重要的影响。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国际天文学杂志Astronomical Journal上。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李旭志博士研究生和刘亮研究员对疏散星团68919内的相接双星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研究,发现几个处于不同演化阶段的特殊相接双星。研究成果于近期发表在《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上。相接双星是具有公共包层的一类双星系统。由于子星间强烈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的演化过程变得极为复杂。因此,相接双星子星间的能量转移、公共包层与子星间的相互作用...
2020年12月17日,国际天文学杂志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双星与变星研究团组戴智斌博士等人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从一段充满随机变化,甚至“激变”的Kepler空间望远镜连续观测数据中,成功反演出爆发型相互作用双星处女座TW的主星白矮星周边吸积盘,在超级爆发前后的完整演化过程。该研究工作不仅为白矮星吸积盘的热潮汐不稳定(TTI)模型提供有力的观...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守成博士生、马骏研究员与云南大学陈丙秋副教授利用 LAMOST DR6 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和国内外其它多波段测光巡天数据,测量了仙女星系(M31)中346个星团的可靠参数。M31距离我们约250万光年。作为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大型旋涡星系,M31是天文学家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最佳天体物理实验室。大质量星团,包括年老的球状星团以及年轻的大质量星团,广泛分布在星系中核球、星系盘到外晕的各个...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