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动力学 星系天文学 运动宇宙学 星系际物质 大爆炸宇宙论 星系形成与演化 宇宙大尺度结构起源与演化 星系与宇宙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星系与宇宙学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相关记录15条 . 查询时间(0.323 秒)
目前,在67个蝎虎座BL型天体(BL Lac天体)中检测到甚高能γ射线,仅在9个平谱射电类星体(FSRQ)中检测到甚高能γ射线, 这是因为BL Lac天体γ光子辐射区附近具有较少的TeV吸收介质。而由于Klein-Nishina效应和宽线区的强吸收,在FSRQ中可以观测到甚高能γ射线的源的数量很少。因此,观测到的γ光子的产生机制、辐射区位置一直是天文学家热议的话题,多波段光变曲线研究是剖析此类源物...
疏散星团的形态研究可为追溯星团的形成机制提供观测证据,并有助于探索星团的演化过程。疏散星团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形态多符合核-壳结构,而这种分层结构是否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尚无定论。
疏散星团是是银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了解基本天体物理过程的理想实验室。通常认为,银河系中相当大一部分恒星是在星团中形成的,相对于球状星团来说,疏散星团比较年轻,大多数成员星都处于主序阶段,其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变星。年轻的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途径,而变星正是研究恒星基本物理参量的重要天体,是寻找宇宙中特殊天体的“探针”以及各种爆发天体(新星、亮红新星、Ia型超新星)的重要来源。对变星的...
绝大部分星际尘埃都是低温的冷尘埃,它们吸收恒星的紫外和光学辐射,而后在红外和亚毫米波段再辐射出来。尘埃性质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恒星和星系的形成与演化。研究尘埃性质最直接有力的方法是拟合尘埃辐射的光谱能量分布(SED)。
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形成和演化的理想实验室,也是银河系重要组成部分。在疏散星团演化的研究中,其形态演化是一个重要的物理过程,既可以追溯疏散星团的形成,也可以预测疏散星团未来命运。如,年老星团具有严重的拉伸形态结构,未来可能会以星流的形式存在。大多数研究表明,大部分疏散星团的二维形态呈椭圆形,也有少数研究表明它的三维形状是椭球体或扁球体等形状。但目前利用星团形态研究疏散星团演化的工作较欠缺,限制了对疏...
猎户座克莱因曼-洛星云(Orion Kleinmann-Low nebula; Orion KL)是距离我们最近的大质量恒星形成区。大约550年前,这个星云中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不仅推动了若干年轻星的高速运动,更产生了非常壮观的烟花状高速气体外流结构。然而,其周围致密气体的加热是否由此爆炸主导一直处于争论之中。
近期,国际天文学期刊《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urnal)在线刊登了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行星科学研究团组副研究员王震等科研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 (AJ, 2020,159, 240)。研究者利用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望远镜3.4 mm波段观测彗星,在国内首次探测到彗星挥发气体中88.6 GHz氰化氢分子发射线(见图1)。
2018年7月1日--7日,由新疆天文台主办的“2018年星团研讨会”在乌鲁木齐召开。来自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云南天文台、台湾中央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华师范大学等多家天文单位30余位专家学者 、研究生参加会议。随着盖亚空间望远镜(GAIA)第二期数据的释放,人们对星团会有新的认识,会议内容围绕利用郭守敬望远镜(LAMOST)与Gaia数据分析星团及相关的食双星、变星和恒星等进行研讨,共做报告...
2017年6月7日,受青促会小组邀请,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青年学者付海博士在新疆天文台做了题为“高红移星爆星系与大质量星系的演化”的学术报告。付博士首先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星系演化的“浴缸”模型,宇宙的恒星形成历史,以及星系演化研究面临的挑战性问题,红移1-2之间绿谷(green valley)星系的缺失,亚毫米波星系的极高恒星形成率等。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详细介绍了“赫歇尔选”极亮星系的高分辨...
2016年3月9日,新疆天文台第六期青促会午间学术沙龙活动在台本部成功举办。本期学术沙龙邀请新疆天文台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张余博士和计算机技术室托乎提努尔主讲。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脉冲星团组副研究员高志福等人通过对磁星的自转演化研究获得新突破,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MNRAS)(2016,456,55-65)上。
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研究员刘祥带领科研团队,从2006年起申请乌鲁木齐南山25米和德国100米射电望远镜观测时间,通过对几个经典强日变源进行4年多的监测和后续巡天,证认了活动星系核致密喷流辐射经过银河系的星际介质会散射并发生闪烁,如同夜晚星星一闪一闪的景象(恒星的光经过地球大气后会发生闪烁),且闪烁的时标在几小时到2天左右,这被称为日变源(Intraday Variability: IDV)。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天文台副研究员张余利用单/双星演化星族合成模型,结合GALEX紫外及SDSS光学观测数据,通过对早型星系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双星相互作用对早型星系参数确定影响的结果。该成果发表在国际核心期刊MNRAS(2015,449, 330)上。
新疆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研究团组利用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于2014年元月17-21日、2月8-12日、3月7-9日,分别进行了射电(6厘米)和光学短时标变化(IDV)联测,观测源表从当月的俄罗斯空间VLBI望远镜(RADIOASTRON)观测源中选取。这些观测的目的主要是探测射电和光学IDV变化的相关性、星际闪烁研究、以及结合俄罗斯空间望远镜VLBI观测,来研究这些活动星系核射电核的致密结构和亮温度...
2011年8月23日至24日,天体物理新视野与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研讨会在新疆天文台南山基地召开。来自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及新疆天文台的26名科研人员参加了会议。与会人员围绕新疆110米射电望远镜及相关技术方案和科学目标、宇宙学、脉冲星、活动星系核、恒星形成和演化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