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土壤学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相关记录70条 . 查询时间(0.305 秒)
农田土壤是大气氧化亚氮(N2O)和一氧化氮(NO)的重要排放源。N2O是重要的温室气体,也是破坏平流层臭氧的重要底物,而NO化学活性强,易被对流层臭氧和氢氧自由基氧化,是大气细颗粒物中硝酸盐形成的前体物质。农田大量氮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N2O和NO的排放。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该区域60%以上的农田为旱地。前期研究报道该区域农田氮肥利用率不足40%,约20%的氮肥可能通过气态氮的形式损失...
微生物是土壤有机碳矿化过程的驱动者,因此微生物个体的活性将直接影响土壤碳的周转速率。研究发现全球变暖会促进土壤有机碳的释放,可能的原因是升温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加速了有机碳的分解。但是,由于土壤微生物具有个体小、数量多和功能复杂等特征,如何量化升温后土壤微生物个体水平上的功能变化、如何建立微生物的功能与土壤碳循环过程间的关系一直是土壤学者面临的难题。稳定性同位素核...
硫作为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在草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但过量施硫肥或大气硫沉降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酸化的主要因子,可造成土壤盐基流失、养分失衡,并对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产生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氮沉降对草地土壤酸化及生态系统影响方面已有诸多研究,但关于硫沉降对草地生态系统生物区系影响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全球变暖加速土壤有机质(SOM)分解和CO2释放,研究SOM分解的温度敏感性(Q10)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对于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全球碳收支预测至关重要。然而,由于Q10、SOM质量和微生物生态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Q10对持续增温的响应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尚存在较大争议,特别是缺乏微生物基因组学相关证据支持。
沈阳生态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以中国东部南北分布的16个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图1),选取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微生物量周转速率和微生物生物量作为微生物生理参数,选取氨基糖作为微生物死亡残留物指标,分析区域尺度下气候、土壤条件、微生物特性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土壤有机碳形成的影响。研究发现,1)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氨基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年均气温和降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图2);2)一...
土壤碳的周转与截获机制是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研究领域中的热点和难点。土壤碳汇功能的提升是提高粮食安全、改善水质、维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土地健康等问题的关键,也是积极响应我国黑土地保护工程与国际“碳中和”发展战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必由之路。土壤有机碳(SOC)在陆地生态系统土壤里主要以有机质(SOM)的形式存在。伴随着科技新手段的应用以及理论的发展,学术界对于SOM形成和稳定的认知已从传统的腐殖质...
磷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限制性养分。在半干旱草地生态系统,很大一部分土壤磷以矿物结合态的无机磷存在(钙质土壤高达全磷的75%),很难被植物直接利用,但仍是重要的土壤储积磷库。在全球氮沉降增加与降水格局发生变化背景下,该储积磷库的活化对于缓解植物磷素限制具至关重要的作用。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化学组研究团队以不同利用历史的北方半干旱草地为研究对象,将矿物结合态无机磷划分为低活性无机磷组分(主要被...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土壤化学组研究团队与悉尼大学Feike A. Dijkstra副教授等合作,利用13C-CO2脉冲标记方法,量化了草地根际沉积碳的分解速率及其对干旱和氮添加的响应特征。该量化方法通过测定空白土壤(无根际沉积碳输入)呼吸及活根呼吸的碳同位素信号值,借助同位素混合模型将土壤呼吸区分为根际沉积碳分解、根系呼吸及原土壤有机碳分解3个组分。结果表明,根际沉积碳分解释放的CO2量占...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态化学计量组研究团队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及法国国科研中心等单位合作,以中国北方半干旱草原长期氮素添加的实验平台为依托,在物种和群落水平上研究了氮沉降对该地区植物凋落物分解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素添加促进了物种水平和群落水平的凋落物分解,这种促进作用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驱动。其中,氮素添加诱导的土壤酸化所导致的土壤中锰元素有效性增加是促进凋落物分解的重要因素。氮素添加通过降低...
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11月3-4日,以“Fertilization and Nutrient Use Efficiency in Mediterranean Environments” 为主题的第28届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年以网络会议的形式顺利召开。此次会议由国际肥料科学中心和希腊农业大学主办,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德国联邦农业研究中心、希腊肥料协会共同承办。本次大会是国际肥料科学中心...
际激发效应(Rhizosphere priming effect, RPE)是土壤有机质周转和养分循环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揭示其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机制对于理解全球碳循环至关重要。根际激发效应不仅影响土壤养分有效性,而且受到土壤养分有效性的调控。目前与氮的有效性相比,很少有研究关注磷的有效性对根际激发效应的影响,而且磷和氮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互作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土壤微生物的碳转化过程决定农田土壤碳循环特征及肥力功能,但对该过程中微生物参与策略和代谢周转驱动机制对碳截获的控制作用还不清楚。基于此,采用13C标记葡萄糖为底物进行土壤模拟培养并定期取样,利用稳定同位素核酸探针(DNA-SIP)和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真菌和细菌利用葡萄糖来源碳的动态特征。研究发现,从细菌向真菌演替的r-k策略决定了微生物群落对葡萄糖的动态利用特征。在细菌群落中,隶属于富营养菌的变形...
2020年7月13日至15日,第七届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届大会及第三届肥料标委会氮肥分会、磷复肥分会、钾肥分会、新型肥料分会成立大会在甘肃陇南礼县召开,同时召开了《肥料级氰氨化钙》等六项国、行标制修订征求意见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标委会及其肥料分会委员或委员代表、标准起草单位代表、相关生产企业代表等共计87名。在这次换届大会上,武志杰研究员再次当选为第七届全国肥料和土壤调理剂标委...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以长白山温带森林土壤研究对象,利用18O标记的葡萄糖和18O标记的水作为两种不同的O源,分析两者对微生物DNA中O元素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18O标记物后,微生物的18O-DNA丰度在48小时后达到最高值(图2),表明利用此方法分析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培养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2)通过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新形成的微生物DNA中8.3%的O元素来自于葡萄糖,91....
为探讨秸秆还田量及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分解通道的调节机制,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农业中心保护性耕作特色研究团队成员张晓珂、解宏图等依托该所梨树试验基地平台,重点研究在不同秸秆还田量及还田频率下,土壤微食物网内土壤微生物、食微线虫和捕食/杂食线虫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秸秆的还田频率对土壤微食物网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P < 0.05)。高频秸秆还田方式显著增强土壤微食物网中细菌与食...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