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生态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相关记录65条 . 查询时间(0.513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利用周丛生物减少稻田磷流失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刺激土著菌群快速降解土壤中氯氰菊酯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热处理耦合强化微生物修复复合有机污染场地的方法。
夏立忠,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历任常熟生态实验站办公室主任(1996~2004年)、秭归实验站常务副站长和站长(2004~2013年),曾参加国家“八七”科技扶贫工作。长期从事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和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来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和研究专项、中国...
夏立忠,男,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历任常熟生态实验站办公室主任(1996~2004年)、秭归实验站常务副站长和站长(2004~2013年),曾参加国家“八七”科技扶贫工作。长期从事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防治、农田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研究和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完成来自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基金委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三峡工程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和研究专项、中国...
王辉,男,1971年生,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员。1993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1998年硕士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同年进所工作至今,2008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会理事。2012-201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合作研究(高级研究学者),长期从事退化土壤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研究,目前...
刘勤,男,博士,研究员。1988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获学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植物生理生化专业,获硕士学位,1999年获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留所工作。先后在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和亚琛工业大学、英国苏格兰作物所、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作合作研究。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主持和参加国家973、科技支撑、国家基金、中科院创新项目等多项国家和省地课题,发表论...
梁玉婷,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先后于2004年和2009年在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2007-2010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环境基因组研究所从事访问学者、博士后研究。入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微生物功能组学与物质转化,...
稻田是重要的温室气体(CH4和N2O)排放源和土壤有机碳氮库,稻田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减排和土壤固碳一直是土壤科学研究的热点。全球气候变暖与碳达峰、碳中和双重背景下,保障粮食高产稳产并同时实现固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渐凸显。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王芳课题组通过盆栽实验,结合高通量荧光定量PCR技术,揭示了在土霉素(OTC)和重金属镉(Cd)共同污染的土壤中,使用生物炭联合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抑制ARGs迁移的可行性。
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中,反硝化是活性氮最终以惰性氮(N2)形式离开土壤、水体等内生循环回归大气的最主要途径。对于农业生态系统,反硝化是农田土壤氮素损失的最主要途径,不仅降低氮肥利用率和土壤肥力,还会增加N2O的排放,对气候变化产生不利影响。由于大气背景N2浓度高达78%,要在如此高背景N2环境下,直接和准确地测定土壤反硝化产生的微量N2极其困难,极大限制了对土壤反硝化过程和机理的认识。针对上述难...
微生物是土壤物质转化的驱动者,微生物多样性越高通常被认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越强,然而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碳氮元素转化及利用效率的关系并不明确,严重影响优质土壤资源保护和中低产田改良。
土壤微生物调控土壤养分循环过程与植物生产力,是土壤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细菌、真菌、线虫等)以多营养级微食物网形态共存,尤其在根-土界面(根际微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作物健康和产量。深入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多样性影响作物产量的作用机制可为农业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在较大空间尺度下采集了华北平原麦田243个土壤样品,利用高通量测序、高通量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了土壤中的真菌、细菌群落以及与养分循环相关的功能基因的丰度。通过建立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关联网络,发现微生物网络中核心节点(kinless hubs)类群的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循环功能基因的丰度呈显著正相关,包括C固定、C降解、N循环、P循环和S循环等基因。进一步,通过结构方程模型验...
南京土壤所王兴祥课题组利用低于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的红壤(对照组,pH=4.84,As=16.1 mg kg-1)和低浓度砷污染红壤(处理组,pH=4.84,As=53.9 mg kg-1)作为暴露介质, 开展了蚯蚓生态毒性响应研究。暴露培养14天后,对照组和处理组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体重和存活率并无显著性差异,这说明低浓度砷污染土壤对赤子爱胜蚓的个体水平没有毒害效应。然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