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发育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植物发育学 遗传相关记录74条 . 查询时间(1.506 秒)
小麦是全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主要由亩穗数、千粒重和穗粒数决定。穗型结构影响小麦的小穗数、穗粒数和产量,是育种改良地重要的选择性状,挖掘小麦穗发育重要调控因子与解析分子调控机制,对小麦穗型的分子设计与精准改良、突破产量瓶颈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小麦功能基因组学发展较晚,穗发育关键基因挖掘及作用机制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 2024年2月4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肖军研究组通过结合多...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AABBDD)是经过两次杂交事件形成的异源六倍体,其融合了三个二倍体祖先不同的特性,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和环境适应能力,成为全球广泛种植的主粮作物。从进化角度讲,不同基因组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促进多倍体的演化和表型可塑性,但具体分子机制并不清楚。小麦亚基因组的分化,主要源于不同二倍体祖先种中发生特异的转座子(TE)扩增。该研究团队前期结合高通量实验和...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ill.】属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zdeae)、大豆属植物,属内分为Glycine和Soja两个亚属,原产中国。现有大豆种质资源丰富,有适应于热带、温带、高低纬度地区广泛种植的多个品种。除了熟知的蛋白和油脂,大豆籽粒中还含有丰富的、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特异性代谢物(Plant specialized metabol...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其合成由编码基因的mRNA含量与翻译效率共同决定。翻译调控可在不改变mRNA含量的情况下,快速可逆地调控蛋白合成,有助于生物在感知内外源信号后,迅速做出应变行为。
2023年7月17日,“科学探索奖”2023年度获奖名单公布,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白洋研究员获奖。
物的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改良都离不开遗传转化,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可以使用“滴花转化”的方式轻松实现遗传转化,而大部分的作物中,例如小麦、水稻、玉米等都需要长时间的组织培养才能获得遗传转化植株,效率较低。在小麦中通常以未成熟的幼胚为外植体,首先将带有目的载体的农杆菌与幼胚共培养,随后诱导形成愈伤组织,然后分化长出新的植株。这其中的任何一环都会影响最终的遗传转化效率,例如外植体的取材窗口、农杆菌侵染后引...
SE编码C2H2锌指蛋白,是植物中miRNA形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其调控植物的叶片发育、顶端分生组织的活性、花序结构和植物发育阶段的转换。SE的部分功能缺失突变体se-1,表现出胚胎发生异常、叶片发生延迟、叶片锯齿化、发育阶段转换加速、花序异常和花发育等缺陷。同时,SE参与植物响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过程。然而,相对于被广泛报道的SE功能的重要性,关于SE在植物生长发育不同时期及抗病抗逆时的作用...
本课题组综合活体成像、分子遗传学、比较解剖学、单细胞转录组分析等方法,研究植物细胞极性调控、植物器官三维形态建成的分子机制;同时,课题组开展合成基因组学研究,致力于建立植物人工染色体技术。近五年在Science Advances、Current Biolog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第一或通讯作者论文12篇。
赵玉胜,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入选中科院“BR计划”,2008年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获学士学位;2008-2014年就读于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2021年在英国John Innes Center从事博士后研究。2021年9月入职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分子农业生物学研究中心。主要以小麦为研究材料,解析植物的温度适应性机制,重点研究开花、株型和免疫...
许操,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组组长。2001-2005: 山东农业大学,学士;2005-2012: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2013-2017: 美国冷泉港实验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博士后;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于2017年8月入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任研究员,2017年11月入选中国科学院-英国约翰英纳斯中心植...
董宝娣,博士,青年研究员。1993.09-1997.07河北农业大学园艺系,农学学士;2000.09-2003.07中科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理学硕士;2005.09-2008.07中科院遗传发育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理学博士;研究领域为作物应对逆境胁迫(水、光、盐)的生理生态响应机制;作物绿色高效节水优质栽培技术研发;雨养旱作农田作物适生栽培技术。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点研发、中...
多胺(polyamines) 广泛存在于细菌、酵母、动物和植物中,于1678年由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发现。多胺的主要存在形式为腐胺(Putrescine, Put)、亚精胺(Spermidine, Spd) 和精胺(Spermine, Spm),曾被认为是一类潜在的植物激素,调控植物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的多个方面,但是由于其内源含量远高于经典的植物激素,并且其信号转导途径不明确,近年来被认为仅作为一...
2022年11月12日上午,2022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揭晓并举行颁奖仪式。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许操研究员获颁该奖项。该奖项由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科协、共青团中央共同主办,旨在表彰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年科技人才。中国青年科技奖每两年评选一届,每届表彰不超过100名。
乙烯和生长素参与植物发育、应激反应和适应性生长等生物学过程。吲哚-3-丙酮酸(IPyA)途径是生长素合成的主要途径。该途径中,色氨酸转氨酶TAA1先将色氨酸转化为IPyA,之后黄素单加氧酶YUCCA进一步催化IPyA转化为IA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