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 民族学 >>> 民族问题理论 民族史学 蒙古学 藏学 文化人类学与民俗学 世界民族研究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民族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民族学 研究所相关记录264条 . 查询时间(1.013 秒)
阿坝师范学院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所,成立于2002年9月。以保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宗旨,以抢救、整理藏、羌民族文献遗产和挖掘、研究藏羌民族文化为重点,以服务地方经济、促进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为己任。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7月。主要研究宗旨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民族理论研究为基础,以吉林省振兴发展中民族文化因素为导向,通过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研究、媒体及信息技术等方式方法,开展东北地方民族民俗多方面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
研究室以中国民族地区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为研究重点,充分发挥现有人员的学科背景优势,在基础理论、现实问题与区域环境变迁三个层面上展开研究
藏学与西藏发展研究室成立于2013年9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专门从事藏学及西藏发展研究研究室,其前身是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历史研究室藏族历史研究组。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有关新疆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基础和传统,出版了大批有关研究成果。2013年成立的新疆历史与发展研究室,现有成员八人,何星亮、曾少聪、周泓、郭宏珍、马艳、王耀、孙嫱和杜鹃。
研究室成立于1980年。以研究当代各国民族问题、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为主,兼及世界民族志和世界民族史研究。2003年,该研究室被列入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秘书处设在该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海外华人研究中心挂靠在该室。
民族历史研究室是一个从事中国民族史研究的专门机构,成立于1958年,原称社会历史研究室,1976年学科调整后改称民族历史研究室,现有在职研究人员9人。全国性学术团体、一级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的常务机构设在本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宗教文化研究室成立于2003年5月,主要研究中国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现有研究人员6人,其中博士5人,硕士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1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习研究员1人。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作为国家级研究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根据新的形势,对所内各研究室进行了调整,2013年5月设立了“民族社会研究室”(简称“社会室”),主要承担“五大文明建设”之一的“社会建设”研究任务。据了解,在我国几十家民族学、人类学科研机构中,这是第一个专注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
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室成立于1992年8月,原室名全称为“少数民族经济研究室”。2003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名更改及学科、学术方向调整的要求,更改为现名(英文名Department of Ethno-Economic Research,下简称“经济室”)。
民族理论研究室在职人员8人。其中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4人,硕士学位的4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2人。均在50岁以下。 民族理论室自建立以来在不同时期都向社会推出过有价值、有影响的研究成果。
西藏藏医药大学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于1997年,由已故西藏藏医药大学校长、著名藏医药学家措如·次朗大师亲自兼任藏医药研究所第一任所长。目前,研究所下设综合信息科、藏医药研发中心两个科室与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和藏药药理—SPF动物实验室,现有工作人员7名,其中高级职称人员5名,中级职称人员2名。
民族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前身是1979年建院时设立的民族研究室。设有民族理论、民族政策研究室和人口较少民族综合研究室。
文学研究所,开展中外文学研究,重点研究蒙古族文学(包括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内蒙古文学与艺术、蒙汉藏比较文学、蒙古族文学与文化关系、蒙古文学文献、蒙古族民俗等,推动蒙古学藏文文献研究。目前设有民间文化与民间文学研究室、古近代文学研究室、文学理论与现当代文学研究室等三个重点研究室,兼管蒙古学藏文文献研究中心。  
近日,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中华民族共享文化符号传播研究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