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哲学 形而上学相关记录93条 . 查询时间(0.122 秒)
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人类在宇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长驱直入地进行科学探索之时,人类自身却陷入了空前的全球性困境与深刻的生存危机之中。一方面,我们拥有了巨大的财富、创造了无比的能量、掌握了巨大的智慧、占有了无量的价值,但同时,核战争、能源危机、粮食短缺、人满为患、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大规模失业、艾滋病、犯罪浪潮,以及政治经济危机、道德滑波、精神苦闷、困惑彷徨等等,各种难题正包围着我们,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
《世界哲学》(1)2006   日常生活中不难观察到如下现象:售票窗口前一条原本秩序井然的队伍,由于个别人的插队导致队伍发生骚动,如果这种违规行为被及时制止,则队伍的有序性仍将维系下去,一旦放任自流,曾经安心排队的人就会产生愤恨心理,甚至也会按捺不住、跃跃欲试,最终溃散为蜂拥向前、以力取胜的混乱局面。按慈继伟的自述,《正义的两面》的缘起正是有感于类似经验,当然作者的概括要...
科学需要言明的或未言明的预设,在科学中确实也存在这样的预设。本文论述了数种类型的科学预设:科学世界观、科学信念、科学传统、科学方法、科学基旨和指导原则等。最后围绕“科学预设为真吗?”和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加以探讨。
古希腊哲学经过漫长而艰难的跋涉,在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都已充分展开的基础上,终于在亚里士多德这里达到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综合,并在层次上飞跃到了一个纯粹形而上学的、即超越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纯哲学境界,这就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形而上学体系的完成,它与古代最伟大的哲学家、"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是分不开的。本文试图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体系结构及其内部的矛盾和动力机制作一个初步的分析。 一...
1.“出于自然生成就是自然生成[1]。所由生成的东西[2](to de ex hou gignetai hēn legomen hulē),我[3]称为质料”(1032a17)。这里中文本翻译得有些模糊,可能被理解为“所由自然生成的东西是质料。” Met.1033a1明确说质料不是被生成的,可见不是这个意思。这里hēn是legomen的宾语,而其引导的从句是to的表语,而to指代的是“自然”(ph...
今天在书店里看到刘放桐、俞吾金主编的多卷本西方哲学史的第三卷《十七世纪形而上学》(汪堂家、孙向晨、丁耘著,人民出版社,2005),很是高兴,买回来翻了翻。总的感觉,比叶秀山、王树人主编的西方哲学史的第四卷好一些,不是在自说自话,而是认真借鉴了当代研究的一些成果。 但仍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 首先,这一卷有六章,分别写了笛卡尔、对笛卡尔的批判改造、霍布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维柯。这就有些令人...
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著,李真译,417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36.00元。李真先生翻译的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是我见到的第三个中文版,前面两个版本分别由吴寿彭和苗立田先生所译。由于这是最新出的版本,我对它的期望值当然比较大,觉得它应该较前面两个版本有大的突破;抱着这个想法,我把这个新版本买回来。果然,我发现这个译本比苗译本和吴译本多了一些希腊词汇的附注,于是猜测译者可能对希...
这项成果由东南大学樊和平教授主持完成,共50万字。该成果以伦理—经济关系为基点,以“精神”为伦理道德的概念本性,将道德形而上学体系展开为现象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三大结构,从“伦理—经济生态”、“冲动的合理体系”、“‘精神’的现实运动”分别进行道德体系的现象学复原、法哲学转换、历史哲学分析,从而建构伦理精神“预定的和谐”,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
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形而上学       < 2008/1/8
在西方哲学中,形而上学一向是哲学家们极为关注的问题。作为古典哲学的核心和基础,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史上曾经长期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从巴门尼德到黑格尔的西方哲学史就是一部形而上学史。不仅如此,即使在自觉地与古典哲学划清界限的现当代西方哲学之中,哲学家们仍旧在研究形而上学问题,当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批判形而上学。然而令我们感到困惑不解的是,20世纪以来不知有多少哲学家宣称形而上学...
本文的主题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关于现象与本体的区分,意在讨论这一区分对于形而上学的贡献。所谓“贡献”并非一定是建设性的,也可以是批判性的。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澄清了许多问题,当然是对形而上学的贡献,更何况康德对于形而上学也有建设性的贡献。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现象与本体这一对概念与一系列概念密切相关。我们首先通过显象与物自体、现象与本体这两对概念的对比,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物自体(物)―...
《哲学研究》2002年第4期,仰海峰先生的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形而上学的颠覆》认为"马克思实现了对形而上学的颠覆",也实现了"对自己早年形而上学理想的颠覆"。本文对仰先生的论题和主要论据作了完全不同的解答,认为马克思没有颠覆形而上学,也没有想过要颠覆形而上学
马克思认为人类理性思维的特质就是运用思维的“抽象力”通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而这种抽象力把世界作为整体把握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因而认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颠覆”,首先在于他意识到任何理性、观念不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只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幻觉”的观点是难以令人信服的;而且这种反本质的观点,又是一种标准的后现代哲学语境。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并不存在“认识过程”混同于“表达过程”,语言不仅不是消除哲学...
本文通过双重透视,亦即通过海德格尔视域对康德的透视,儒学视域对康德、海德格尔的透视,来探索哲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海德格尔所谓的形而上学奠基是指的为传统存在论哲学奠基,具有两层含义:奠基不仅为形而上学提供新的基础,而且这个新基础将决定形而上学本身的重建。根据这个观念,海德格尔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形而上学奠基工作。儒家哲学的重建也有自己的形而上学奠基问题,但是儒学的奠基既不同于康德、...
海德格尔的《尼采》分为上、下卷(1996-1997年全集版第六卷),计有1050个页面,印成中文恐怕要接近八十万字了。英译者干脆就把根据单行本(1961年)译出的英文版做成四卷,且还把下卷中篇幅较为短小的三章(第八、九、十章)省略了——因为这三章此前已经另有一个单独的英文译本,立题为《哲学的终结》(琼·斯坦博译,纽约1973年)。笔者最近几年的大部分精力耗在《尼采》书的汉语翻译上,现在译文终于完成...
一   我今天报告的标题采用了三个相近、相关的词语,如果把它们回译成德文原文就 是:Transzendenz(超越)、transzendental(先验的)和transzendent(超验的) 。这是我个人愿意采取的译法。众所周知现在汉语学术的译名有点混乱,有时简直让 人不知所从。对于名词Transzendenz,人们没有太多分歧,通常把它译作“超越”, 但也有“超越性”、“超越者”的译法,因上下...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