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地质学 物理相关记录656条 . 查询时间(1.267 秒)
2024年1月11日,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河海大学、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生态环境监测与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法国墨卡托海洋国际机构、意大利国立地球物理与火山学研究所等全球16个研究单位的34位科学家组成的国...
全球变暖背景下,全球的总降水量在增加,但短历时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明显强于总降水量。我国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受亚洲夏季风、副热带高压、南亚高压、西风槽、热带气旋、低空急流、西南涡和高原涡等多尺度系统影响,暖季强降水频发,常引发严重的水文和地质灾害,致灾风险强。以往研究指出,我国华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极端降水事件呈现显著增加趋势,而华北和东北等地则是减少趋势更为普遍,西南地区年降水量和降雨日数在减少...
准确定位火星地震(火震)能够为探索火星内部地震活动性、地下结构、物质组分以及深部动力学过程提供关键信息。通常,描述火震的位置需要两个基本参数——震中距和反方位角。在美国洞察号(InSight)任务的单台定位研究中,地震波走时分析和波形极化分析分别用于确定震中距和反方位角。而相比于震中距,反方位角的有效测定更具挑战性,这是由于InSight记录的地震波振幅比走时更容易受到噪声干扰。前人研究使用多种方...
青藏高原的古高度是评价其环境效应及其剥蚀风化的关键。同时,古高度也是对板块碰撞过程的表征和计量,更是联系深部岩石圈地球动力学与浅表层演化的纽带。只有准确重建古高度才能正确评价高原隆升与扩展过程对区域与全球气候的影响。然而,目前,科学界对于青藏高原何时达到其隆升的最大高度,或者不同时期、不同构造单元的古高度重建仍存在争议。
2023年6月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23年度战略委员会会议圆满召开。
2023年5月3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科学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2023中关村论坛举行重大科技成果专场发布会,从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四大板块发布了20项成果。
在全球变暖和能源危机的大背景下,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高性能、低成本储能技术的需求不断扩张。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优异综合性能,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产品、电动汽车及储能等领域。为应对不断提高的产能需求和日益紧缺的原材料资源,高比容量、高稳定性、低成本电极材料开发是目前锂离子电池技术研发的重要环节。2014年,研究人员基于渗流理论首次报道了无序岩盐氧化物材料(Li1+xT...
2023年3月24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学术论坛(第十八讲)在物理西楼思源多功能厅成功举行。
2022年10月12日,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第一起草单位)、江苏省盱眙凹凸棒石粘土行业协会、明光市铭垚凹凸棒产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融万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单位联合起草,全国非金属矿产品及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41741-2022《凹凸棒石黏土分级及测试方法》批准发布,将于2023年2月1日正式实施。
全新世以来(约1万年前至今)全球气温如何变化?现今的气候变暖是否已达到1万年来最温暖的程度?回答这些问题主要有两个途径——地质记录与古气候模拟。集成的地质记录显示,在早中全新世(距今~9000-6000年)有一个大暖期,其后温度逐渐下降,至工业革命再次变暖(Marcott et al., 2013);而古气候模拟揭示全球年均温在过去1万年来持续上升(Liu et al., 2014)。目前,学术界...
地震触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和重要基础设施构成威胁。基于多重散射波的新型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凭借高应力敏感性和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敏锐捕捉地质灾害体内部变应力场时空变化过程,利用波速变化及微裂隙变化快速准确评估地震导致的滑坡等地质灾害体的损伤程度。
大陆岩石圈是地球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构造变形特征对于我们理解整个地球的演化过程十分有益。自中生代以来,中国东北地区经受一系列地质构造活动,广泛发育板内火山和北北东-南南西向展布的构造单元,成为研究岩石圈及软流圈变形特征的绝佳场所。前人提出多种地球动力学模型来解释板内火山成因,这些模型反映出不同的岩石圈和软流圈变形过程,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地震各向异性特征。
由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和条带状铁建造(BIF)构成的成矿系统为太古宙绿岩带中特有的成矿组合,是前寒武纪地质构造和环境演化耦合作用的产物。该组合不仅是全球铜、锌和铁等金属的重要来源,而且记录了当时特定的构造、大气和海洋环境,因而,对其开展研究具有经济和科学两个方面价值。聚焦VMS-BIF成矿组合形成机制这一关键科学问题,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两类矿床共生的时空分布、构造背景、物质来源和...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其形成演化,特别是内部的地壳变形、加厚隆升以及向外扩张等,是地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针对青藏高原东缘特殊的地质现象,如大规模的走滑断层,显著的地壳加厚及缺少新生代地壳缩短等,前人提出了三个经典的地质学模型,分别是刚性块体挤出、岩石圈尺度连续变形以及大规模的中下地壳流。其中,大规模(>1000km)的中下地壳流在最近20年间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该模型认为,青藏...
火山区域发生的地震事件会携带火山内部流体迁移的信息。在爆发性火山喷发期间,喷发所激发的地震事件通常可以由区域或者全球地震台网观测到。在火山喷发间歇期间,火山内部岩浆供给系统中流体迁移所激发的重复性火山地震事件却只能通过靠近火山口的观测网络进行观测研究。然而,对于能否可以有效评估火山喷发的可能性和危害性来说,系统认知活火山内部微弱重复性地震事件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探讨能否使用远距离地震台网来系统理解...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