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生态毒理学 区域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工程学 生态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态学 微生物相关记录74条 . 查询时间(0.251 秒)
二氧化碳(CO2)作为引起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浓度增加已深刻影响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土壤氮循环是由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土壤生产力的维持、环境保护以及土壤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大气CO2浓度升高会通过改变植物-土壤-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来影响土壤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因此,评估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对CO2(eCO2)浓度升高的响应对于制定特定的...
氨氧化古菌(AOA)、氨氧化细菌(AOB)和全程氨氧化细菌(Comammox)共同参与了土壤中的氨氧化过程,但三类氨氧化微生物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群落结构组成变化及对土壤的硝化作用贡献程度存在生态位分异的现象。通常认为土壤pH和NH3浓度是驱动三类氨氧化微生物生态位分异的主导因素,但它们对东北黑土农田氨氧化微生物分异的驱动机制尚不清楚。
土壤微生物呼吸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度是影响微生物呼吸的主要因素。以往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呼吸会随着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而后降至原水平的变化趋势,其中微生物补偿性热适应和土壤底物限制是解释该现象的主要机制。但是,如何量化微生物热适应、底物可利用性以及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微生物呼吸的影响还存在研究空白,这制约了我们对全球升温后土壤碳排放估算的准确性。
微塑料通常指粒径小于5 mm的塑料纤维、碎片或颗粒等,其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广泛分布成为全球性土壤环境污染热点问题。碳和氮是陆地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其循环过程的变化会影响温室气体排放及碳氮养分形态。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史吉平、刘莉团队,在微生物协同强化餐厨垃圾厌氧发酵产甲烷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ynergistic bioaugmentation with Clostridium thermopalmarium and Caldibacillus thermoamylovorans improved methane production from the...
自洪堡德(Alexander von Humboldt)提出山地生物多样性梯度格局的两百多年间,“热带山地生物为何如此多样?”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Daniel Janzen于1967年提出:热带山地拥有相对稳定的气候条件,导致热带山地海拔间气候重叠较小,因此热带物种的生态位范围比高纬度地区物种更窄,这促使高度的物种共存和多样性得以实现。Janzen山地假说至今已经在动植物里得到了广泛的验证...
磷(P)固定作用导致的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低,制约农作物生产。因此,了解土壤中磷的分配情况,利用土壤的富余磷,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缓解磷资源的短缺,从而保障粮食安全。农业上利用植物促生菌开发的微生物菌剂可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而微生物菌剂影响根际土壤磷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机制尚不清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生物与农业研究团队,探讨了一种高浓度、低成本和缓释的颗粒微生物菌剂(GBI...
磷(P)固定作用导致的碱性石灰性土壤中磷有效性低严重制约了农作物的生产。因此,更好地了解土壤中磷的分配情况,充分利用土壤的富余磷,提高土壤磷的利用率,缓解磷资源的短缺,从而保障粮食安全非常有必要。农业上利用植物促生菌开发的微生物菌剂能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但微生物菌剂影响根际土壤磷有效性和作物生长的机制仍然不够清楚。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生物与农业研究团队进行相关研究,以调查一种高...
氮(N)是生物体必需的元素,是合成关键细胞分子(如蛋白质和核酸)所必需的。由固氮微生物驱动的生物固氮(BNF)将大气中的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是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过程,在全球氮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共生固氮和非共生固氮是生物固氮的两大类,其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至少贡献全球总生物固氮量的三分之一。非共生固氮微生物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分布更为广泛。然而,不同陆地生态系统中非共生固氮微生物群落结构...
2023年11月23日,微生物所高程和郭良栋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Bacterial genome size and gene functional diversity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taxonomic diversity along a pH gradient"的研究论文,揭示了微生物种类和功能多样性的大尺度分布格局...
地衣共生至少发生在4亿年前,对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人类已认识的近2万种地衣型真菌中,90%与绿藻共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研究团队以绿藻地衣为研究对象,对菌-藻共生分子机制、驱动因素,以及共生稳态维持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2023年11月15日取得系列成果。
红树林生态系统年均CO2净吸收速率是内陆森林的15倍以上,而且红树林湿地内独特的潮汐环境导致其土壤内部的碳分解速率非常缓慢,使得其成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树林一直受到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50,000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15,000公顷。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
2023年10月8日-10月10日,由中国生态学学会、山西农业大学、现代生态学讲座系列组织与学术委员会主办,山西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林学院、山西省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山西省生态学会承办的“第十二届现代生态学讲座暨林草与环境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山西农业大学太谷校区隆重开幕。
空气微生物群落及丰度,包括病原微生物比例,将随着外界环境变化而变化。目前,由于空气微生物将对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空气微生物的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生态系统中微生物一般分为丰富物种和稀有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同功能。通常认为,丰富物种在生态系统中发挥功能,驱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并且,由于丰富物种丰度较高,因此在外界环境变化时具有较好的生存能力。而稀有物种通常认为是生态系统中基因...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生境复杂多样,是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之一。生物土壤结皮(Biological soil crusts,BSCs)是土壤表面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在稳定土壤表层、调节水分分布、驱动碳氮循环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些作用可为极端高原地区提供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鉴于土壤微生物生物结皮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馈效应,研究生境环境因子对生物结皮微生物群落空间差异的驱动作用至...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