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农学总论 >>> 农业基础学科 农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农学总论 微生物相关记录329条 . 查询时间(2.237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李德军课题组在喀斯特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研究方面获得新进展。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整体环境科学》,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的资助。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的认知对于理解生态系统功能和过程以及预测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至关重要。喀斯特生态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在调节全球气候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关于喀斯...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助理研究员于镇华、李彦生和研究员金剑等采用OTC植物生长箱,以自然状态CO2浓度条件下生长的大豆为对照,采用qPCR及高通量测序(MiSeq)技术,对比研究了高CO2浓度(550 ppm)条件下4种主栽大豆品种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的变化。研究证实CO2浓度升高对东北黑土生长的大豆根际细菌群落结构产生明显的影响(图1),发现高CO2浓度显著影响1...
基于此,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苏以荣团队以13C-水稻秸秆为碳源,研究了水稻土0-1cm和1-5cm土层中微生物代谢产物(氨基糖)对氮素((NH4)2SO4)的响应过程。结果表明,添加无机氮能够显著增加0-1cm土层内微生物利用外源碳合成的氨基葡萄糖、氨基半乳糖和胞壁酸的含量,而在1-5cm土层中并没有类似结果。培养前期,微生物利用外源碳合成的氨基糖在1-5cm土层显著高于0-1cm...
【目的】苹果连作障碍发生普遍,严重影响果树生长。研究连作条件下平邑甜茶对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为阐明连作障碍发生机制和防控苹果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条件下,以平邑甜茶为试材,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平邑甜茶对氮素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影响。试验处理分为连作土溴甲烷熏蒸 (T1)、连作土高温灭菌 (T2)、麦田土 (T3) 和连作土 (CK) 四个处理。分别在8月和9月份进行两...
近日,我校群体微生物研究中心周筱帆教授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6年五年影响因子14.558)上发表题为“Evaluating Fast Maximum Likelihood-Based Phylogenetic Programs Using Empirical Phylogenomic Data Sets”的研究论文(文章链接:https...
2017年12月1日至4日,由我校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群体微生物创新团队发起及承办的第一届全国微生物信号通讯与致病机理研讨会在广州远洋宾馆顺利召开。来自中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有近40位学者为院士、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或国外终身教职,他们围绕病原微生物信号通讯、胞内信号传导、致病机制和新型病害及防治策略等内容进行了1...
2017年10月27日至28日,江苏省微生物学会2017年年会暨青年学术报告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本次会议由江苏省微生物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和农业部农业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承办。共有来自江苏省30多个科研单位共350多位代表参加本次年会。本次大会收集和编录了《2017年江苏省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其中包括5篇大会报告、39个分会报告及133篇论文摘要。我校范红结教授和南京大...
2017年10月16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态所与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Helmholtz Centr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 UFZ)环境微生物部在生态所会议室举行了合作协议签约仪式。生态所所长吕卫光、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施标、生态所副所长薛永、周胜研究员等相关人员和环境微生物部的Marcell Nikolausz高级研究员出席了此次签约仪式。 双方...
[目的]微生物量碳、氮是土壤中易于利用的养分库及有机物分解和矿化的动力,与土壤养分循环密切相关,其变化可反映土壤耕作制度和土壤肥力的变化。本研究旨在揭示长期施肥对贵州黄壤稻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SMBN)的影响,并探讨其合理培肥模式。[方法]以贵州黄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监测基地为依托,采用氯仿熏蒸—K2SO4提取法,重点研究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变化及...
为了分析大豆灰斑病的致病机制,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刘俊课题组和黑龙江大学教授马淑梅合作,在田间分离了多个致病的生理小种,其中发现的1号生理小种具有很强的致病性,是黑龙江地区的一个主要致病优势小种,正常年份引起的产量损失可达30%。刘俊课题组利用单分子实时测序技术(SMRT)对该菌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测序的结果显示其全基因组大小为40.8Mb,预测含11665个基因。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该...
大豆灰斑病,又称褐斑病、蛙眼病,由真菌Cercospora sojina Hara引起,是一个世界性的病害,同时也是我国大豆主产区的一个主要病害,尤其在东北三省的发病最重。大豆灰斑病菌引起的病害在东北地区造成的产量损失在10~30%之间。在阿根廷和巴西等国,据报道损失可达60%以上。灰斑病可以在大豆的叶片、种荚和籽粒等多个部位发生,严重影响大豆的品质。目前对于该病的防治基本上依赖于农药,但是由于该...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印遇龙领衔的畜禽健康养殖研究团队近日在微生物介导肠道感染和断奶应激调节获新进展。
2017年7月21日至7月24日,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孙明教授和信息学院郑金水副教授在微生物农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义务开办湖北省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微生物基因组学培训。来自我校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动科动医学院、园艺林学学院等8个学院和来自武汉大学、武汉病毒所、武汉理工大学等5个外校单位的共计143名师生参加培训。7月21日上午,微生物基因组学培训在工程中心五楼会议室开始。湖北省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微生...
昆虫在自然界有一百多万种,占地球上生物种类的一半以上。除有害种类外,有益种类在食用(饲用、食用、药用)、环境治理、工业资源、观赏、土壤改良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还蕴藏着丰富的昆虫微生物资源。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3 年号召全世界发展食用昆虫,并出版了【食用昆虫:食物和饲料安全的展望】(《Edible Insects – Future Prospects for Food and F...
大丽轮枝菌是一种具有广泛寄主的土传植物病原真菌,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严重的黄萎病害,每年对我国棉花生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一样,该真菌依赖于其分泌的效应分子(effector,或效应蛋白)克服植物先天免疫,从而定殖寄主。而抗性植物往往能够识别效应分子、激活更加强烈的植物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或ETI),抑制病原菌的成功定殖。目前大丽轮枝菌中已...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