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态学 土壤物理学 土壤化学 土壤地理学 土壤生物学 土壤耕作学 土壤改良学 土壤肥料学 土壤分类学 土壤调查与评价 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资源利用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学 土壤微生物相关记录338条 . 查询时间(0.134 秒)
为明确自然保护区干热季不同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采用Biolog-ECO法对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干热季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丛生竹林、暖热性针叶林及石灰岩山季雨林(高中低海拔)4种植被型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供试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及碳源利用率之间均差异极显著(代谢活性:F=3.708,P<0.01;碳源利用率:F=101.956,P<0.01),其中石灰岩山季...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生物地球化学组以长白山温带森林土壤研究对象,利用18O标记的葡萄糖和18O标记的水作为两种不同的O源,分析两者对微生物DNA中O元素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1)添加18O标记物后,微生物的18O-DNA丰度在48小时后达到最高值(图2),表明利用此方法分析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培养时间不应超过48小时;2)通过混合模型计算得出,新形成的微生物DNA中8.3%的O元素来自于葡萄糖,91....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贡献了诸多生态服务功能,包括净初级生产力、气候和水分调节、养分循环与碳封存等,这种服务功能从根本上取决于地上植物群落、地下土壤微生物的多功能性发挥程度。因此,对地下土壤微生物过程的深入认知,将有助于制定合理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措施、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然而,对干旱热带环境下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土壤生物响应尚不明确。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土壤中的活性养分库,直接参与土壤碳氮磷硫等元素的形态转化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是反映土壤肥力与质量的重要生物指标。基于网格法采样,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库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河北省曲周县域农田耕层(0~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库在空间上呈斑块状分布,具有中等变异强度和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微生物生物...
果园是农民谋生和获取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横断山脉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型的干谷盆地。该地区气温较高,日照时间长、强度大,降水量少、蒸发量大。由于这些独特而优越的自然资源,孕育了该地区独特的水果和蔬菜产品,因此,柑橘坡地已成为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之一。然而,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大量的人口集中导致了土地的集约开发,包括陡坡的开发和利用,这通常会导致广泛的土壤扰动而引起水土流失。坡地果园复垦对微生物群落组成和活性的...
【目的】 研究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时期枣园土壤和植株养分的关系,为南疆红枣高产提供土壤管理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南疆高中低3种不同产量水平的枣园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时期不同产量水平下枣园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不同土层和植株氮、磷、钾养分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而速效钾含量逐渐升高。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土...
【目的】研究不同用量黄腐酸肥料对根际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为黄腐酸肥料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小麦为试验作物进行了盆栽试验。黄腐酸肥料的施用量 (含黄腐酸20.6%) 为0、2、6、10 g/kg,除CK外其他处理施等量复合肥 (N−P2O5−K2O 15–10–20),种子薄覆土壤后,再施入处理所需黄腐酸肥料。小麦播种40天后,采集小麦根际土壤,采用稀...
由于土壤微生物的复杂性和难培养性,长期以来人类对土壤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认识不深,只能用“黑箱”来概括。土壤微生物活动是实现土壤物质循环和养分转化的功能基础,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因此土壤微生物群落的装配会影响土壤养分循环能力和生态系统生产力的高低,并关系到生态系统的稳定。近年来,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生态功能及多样性损失对生态系统的威胁引起许多国际组织和政府的重视。世界各国也陆续...
为揭示冬小麦不同施氮水平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后效影响,于2017-2018年在小麦季设置0、225、375和525 kg·hm-2 4个施氮处理,分别记作CK、N1、N2和N3,采用稀释平板法和MPV稀释法研究冬小麦不同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季施氮量对复播大豆土壤微生物区系具有显著的后效作用。随着麦季施氮量的增加,复播大豆产量、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氨化细菌及好...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土壤生态学学科组博士后李乾玺在研究员程晓莉的指导下,以丹江口库区裸地、灌丛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空间协同变化因子。结果表明:同一生态系统中,同类群土壤微生物间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植物的个体分布会通过影响局部环境因子间接地对土壤微生物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空间协同变化因子随生态系统类型的不同而发生变更。林地土壤中细菌对局部环境因...
为研究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菌剂在田间条件下对辣椒的促生效果及其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结构的影响,以前期筛选到的 4株 PGPR菌株制备的复合菌剂为研究对象、辣椒为试验材料进行田间试验,分别设置了100%化肥组(CK)、100%化肥 +PGPR复合菌剂组和 80%化肥 +PGPR复合菌剂组共 3个处理,在幼苗期、始花期和坐果期对辣椒进行灌根,测定了不同处理组辣椒的株高及茎粗、产量和根际微生物的结构变...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科学研究中心李晓波博士联合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等多家科研单位,采用近年来发展的基于稳定同位素标记结合氨基糖微生物异源性技术来区分土壤中真、细菌对于底物利用过程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真、细菌硝态氮同化能力,同时结合土壤因子测定,发现农业利用使得亚热带森林红壤真、细菌硝态氮同化能力同时显著下降,并且真菌硝态氮同化能力的下降程度(81%)高于细菌(61%);农业利...
马铃薯疮痂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一种顽固性病害,可造成10%至30%的减产,部分地块甚至减产40%以上。感染该病的马铃薯表皮有不少疮疤,不耐贮藏。研究人员大都聚焦在研究该病致病菌生痂链霉菌的单一作用,而在生产中此菌和土壤微生物是否有协同作用并不清楚。近日,山东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高峥和副教授周波团队揭示了马铃薯疮痂病发病新机制,认为土壤微生物种群的组成和功能与马铃薯疮痂病的严重程度有关。研究成果...
2018年11月15-17日,“土壤微生物新理论新技术研讨会暨培训班”在南京土壤研究所举行。此次研讨会由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生物生物化学专委会、中国微生物学会环境微生物专委会和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生物与有机肥料专业委员会举办,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来自国内32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余位青年科研人员参加了此次会议。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最年轻的高原生态系统。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冰川消退速度加快,冻土不断消融,动植物多样性丢失,已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在这种气候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土壤微生物将如何响应,是否可以预测未来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为了回答这个科学问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褚海燕课题组博士时玉与北京大学科研队伍踏上青藏高原这片雪域高原,进行了为期两个月样品收集,并对土壤微生物进行...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