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海洋科学 珊瑚相关记录92条 . 查询时间(0.314 秒)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黄晖研究团队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钱培元合作,在珊瑚应对气候变化的生理适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系列研究以三亚鹿回头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模式生物,通过实验室模拟体系研究了升温和酸化对珊瑚幼体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虽然酸化会抑制珊瑚幼体的钙化,但珊瑚共生虫黄藻光合生理对海水二氧化碳分压的升高表现出正响应,虫黄藻提高光合电...
我校长江学者、海洋学院院长余克服教授主编的《珊瑚礁科学概论》于9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2万多字,是作者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新世特征时期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的南海珊瑚记录”及近年其他一系列科研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我国珊瑚礁和珊瑚礁科学研究领域的较新成果。它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珊瑚礁的基本概念、珊瑚礁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地质、地貌、发育演进、环境记录、白化与生态修复、地下水资源、经...
新华社“探索一号”2018年5月16日电,正在执行我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任务的科学家,乘坐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甘泉海台首次发现冷水珊瑚群,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随着全球变暖、海水升温,全球多处海洋出现了珊瑚白化死亡的现象。日本研究人员新发现一种能够防止珊瑚白化的化学物质,今后或可用于海洋珊瑚资源保护。日本京都大学2018年5月16日日宣布了这一研究成果。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等机构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大数据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揭示了全球变暖导致珊瑚白化死亡的机理,他们推测问题在于海水升温而产生了过多的活性氧。
热带太平洋在年际至百年尺度上显著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天然等科研人员,测定西沙永乐环礁珊瑚高精度U-Th年代和高分辨率Sr/Ca序列,重建了热带西太平洋近千年以来的海表水温(SST)的变化,对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和小冰期(LIA)的海表水温、西太暖池的扩张/收缩以及对东亚季风影响等开展了深入研究,该成果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
中国“科学”号科考船考察队日前在海下1400米左右的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上发现了“珊瑚林”,其中最大一株珊瑚高达2米多,这在热带西太平洋的海底十分罕见。
2016年9月2日,三沙航迹珊瑚礁保护研究所所长傅亮一行访问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在行远楼会客室会见了傅亮所长一行。双方就三沙市珊瑚礁的保护,以及海洋蓝洞探查等领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三沙永乐龙洞”勘察的主要参加人之一、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河口海岸带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作升教授参加会见。
英国《自然》杂志2016年6月16日发表的一篇生态学论文,确认了世界范围内鱼类生物量显著高于或者低于预期值的珊瑚礁。这些发现得益于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和社会经济学因素的新的跨学科方法,其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解决全球珊瑚礁退化问题。珊瑚礁可为许多动植物提供生活区域,同时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此次,澳大利亚詹姆斯库克大学约书亚·辛那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从全球2512个珊瑚礁中收集的数据开...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2016年6月15日宣布,科学家首次发现藻类基因的“中和”作用能够解释为何一些珊瑚能够承受海洋温度升高,并避免珊瑚白化现象。热带珊瑚和寄居于其体内的藻类是互惠共生关系。微小的共生藻通过光合作用,成为珊瑚90%以上的食物来源。没有了这些藻类,热带珊瑚也无法继续生存。共生藻受到海水升温的刺激会释放过量有毒化学物,包括臭氧,这些有毒物质会同时破坏藻类自身及其赖以栖身的珊瑚,导致珊瑚...
甲藻和珊瑚共生分子机制藏谜底     甲藻  珊瑚  藏谜底       < 2015/12/1
厦门大学教授林森杰等以虫黄藻作为模式生物,通过基因组测序,在国际上首次系统地分析了甲藻基因组的结构特性,描绘了珊瑚虫和虫黄藻共生过程中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今后甲藻基因组学和珊瑚—虫黄藻共生生态系统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科学》。
上个月,Amy Apprill经过30分钟飞行,从美国迈哈密到达古巴哈瓦那。她携带了17件行李,塞满了水过滤泵、水下摄像机、海洋酸性探测仪和液态氮。为了在古巴开展工作,这位来自马萨诸塞州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海洋微生物学家必须自己携带所有东西。她还自带经费,以便在哈瓦那购买柴油燃料和租赁研究船只。
2015年4月9日,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南海中北部珊瑚礁本底调查”2014年年度会议在广州召开,项目组专家王苏民研究员、黄鼎成研究员、边立曾教授、秦国权高工、刘春莲教授、余克服研究员出席会议,南海海洋所副书记(主持党委工作)副所长詹文欢,科研与规划处副处长孙龙涛,以及项目成员共40余人参加会议。詹文欢致辞并主持会议。
珊瑚礁白化威胁海洋生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20多年来,国际专家多热衷于珊瑚礁白化现象的发现、原因分析和生态后果评估,而对珊瑚礁白化的过程,特别是历史上是否出现过珊瑚礁白化的现象还无人涉猎。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分析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化石推测,约2万年前,也就是末次冰期最严寒的时期,海水温度要比约一万年前至今的间冰期平均温度低5摄氏度。地球以几万年为一个周期,反复出现冰期和间冰期。在冰期,地球上冰川覆盖面积较大,平均气温较低;而在间冰期,冰川退缩、气温回升。末次冰期是地球最近一次冰期,始于约11万年前,约2万年前达到最盛。如今地球处于间冰期,已持续1.16万年。
海南岛珊瑚礁是我国近岸珊瑚礁重要的组成部分,正遭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近日,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LMB)黄晖研究员、李秀保助理研究员等经过5年多长期监测和系统研究,发现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均是危害海南岛珊瑚礁的致命因素。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