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力学 农业工程 林业工程 工程与技术科学基础学科 测绘科学技术 材料科学 矿山工程技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冶金工程技术 机械工程 光学工程 仪器科学与技术 动力与电气工程 能源科学技术 核科学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 控制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技术 化学工程 纺织科学技术 印刷工业 服装工业、制鞋工业 轻工技术与工程 食品科学技术 土木建筑工程 水利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兵器科学与技术 环境科学技术 安全科学技术 工业设计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工学 氢能相关记录167条 . 查询时间(0.128 秒)
在传统业务增长乏力、低碳发展要求不断提高等多方面压力下,能源企业正应积极发展新能源业务,推动传统能源和新能源融合发展,努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在此过程中,氢能为能源企业实现清洁低碳转型提供了关键路径,氢能业务的战略重要性正日益提升。
2024年4月12日,由中国石化主办的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推进会暨专家咨询委员会第二届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会议以“氢载未来碳惠天下”为主题,围绕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核心链环建设、完善产业链协同机制、把握前沿发展趋势、防范产业链重大风险等内容开展交流研讨,集聚全产业链智慧力量,推动我国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来自国内100多家氢能产业链有关企业、协会团体及研究机构的200余名代表参加会...
氢能新质生产力正加速发展     中国石油  氢能  生产力       < 2024/4/8
全球首个氢气品质移动检测车首次公开亮相、世界级绿氢生态创新区“氢洲”项目正式发布、国家能源氢储运创新平台组团上阵……2024年3月26日—27日,2024中国国际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4中国氢能展”)在北京举行,一大批氢能领域的核心装备集中“登台”,一系列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的最新举措密集发布。
日前,三一集团旗下三一氢能新建设的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基本完工,已具备基础服务能力。据了解,该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绿电制氢加氢一体站,分为制氢区、增压储存区、加氢区三大功能区。该站碱性电解槽等核心设备由三一氢能自主研发,每日制氢加氢量不少于2吨,是国内首个具备运行条件的2000公斤级制氢加氢一体站。增压储存区总储氢量超过1000公斤,可满足4台氢能源车辆同时加注氢气,每天可服务氢能源车...
据新华社报道,2024年3月21日,由中车长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列氢能源市域列车在位于长春的中车长客试验线进行了运行试验。列车成功以时速160公里满载运行,实现全系统、全场景、多层级性能验证,标志着氢能在轨道交通领域应用取得新突破。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连日来,来自能源领域的代表委员就氢能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呼吁加强政策和产业统筹,推动氢能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什么是“氢进万家”,“氢进万家”需要氢能稳定来源,关于可再生能源制氢,我国目前的技术发展状况如何?
我国是能源需求大国,能源消费量保持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低碳环保压力。氢气作为清洁能源,资源量丰富。作为燃料,具有零碳排放、速度快、效率高等特点。
氢能的“质”     氢能  中国石化  能源领域       < 2024/3/6
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能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我国氢能多元化应用预测:绿氢有望于2030~2035年迈过经济性“拐点”
氢能的“新”     氢储能  绿氢炼化  可再生能源       < 2024/3/6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早在16世纪,人类便已初次观察到了氢的存在;1766年,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将氢气收集起来研究其性质;1782年,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重复相关实验并最终实现氢的命名。在之后数百年,氢作为一种易燃、活性强的气体,主要应用于化工等工业领域。
近年来,欧美等西方国家加速布局推进氢能产业,争夺技术和产业主导权,先发优势和起跑线竞争态势明显。虽然欧洲氢能银行是颇具创意的融资工具,但受制于法案条款限制,中国政府及企业不能直接参与欧洲氢能银行的相关活动。不过,在全球碳中和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氢能日渐成为未来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有望成为中欧能源绿色合作伙伴关系的新增长点。
日前,国家能源局发布8项氢能研究专项课题,新星公司承担其中“氢能管理体系和产业政策研究”课题任务。
2024年2月22日,据山西发改委网站消息,为推动《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实施,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发展氢能和新型储能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北京市高度重视氢能、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毛东军介绍,在氢能领域,北京市氢能产业已初步完成从源头技术创新到产业化应用的试点探索,基本实现了氢能产业“从1到10”的突破;在新型储能领域,北京市则在研发创新、产品集成、市场推广方面具有较强优势。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