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地理学 >>>
搜索结果: 1-12 共查到古地理学 气候相关记录12条 . 查询时间(0.153 秒)
我国西南地区的湖泊沉积是研究印度季风动态及重建古水文气候的重要地质载体。年代学框架是开展上述研究的必要依据和时间标尺。以往研究工作主要依据14C定年方法,建立的年代序列相对较短,冰期─间冰期尺度上的西南湖泊沉积与区域水文气候变化的地质记录缺少绝对测年研究。
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是目前全球变暖最强烈的地区,也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不确定的地区。西风与印度季风两大环流是控制青藏高原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决定性因素,位于两大环流的过渡区域的环境变化对环流具有敏感响应。
气候要素的定量重建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方向,土壤磁学性质与气候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在进行古土壤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中国北方的黄土—古土壤序列包含了上百层古土壤层,是研究东亚季风区古增温及其环境后果的理想材料,厘定黄土高原地区黄土—古土壤序列中赤铁矿与气候要素之间的定量—半定量关系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2017年4月11日,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中国近2000年古气候代用资源整编”课题验收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召开。课题验收专家组组长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陆日宇研究员担任,专家组成员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黄鼎成研究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徐斌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方修琦教授、国家气候中心刘洪滨研究员、中国科学院...
当前国际二叠系的划分主要是依据牙形类生物地层为标准,而拉萨地块二叠系牙形类化石的研究涉及相对稀少,更缺乏系统的牙形类生物地层的划分。西藏北部申扎地区连续出露完整的二叠系地层,一直被视为拉萨地块二叠系研究的经典地区,但是这一地区基础的生物地层划分一直存在很大争议。
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青藏高原隆起是新生代地球演化的重大地质事件,也是亚洲气候和环境变迁的重要驱动力。越来越多的地质证据显示,自距今约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欧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是分区域逐步隆起的。与此同时,地质时期亚洲地区的气候与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长期以来,关于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区域气候与环境变迁的作用尚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最近,基于中新世以来帕米尔-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新生代以来地球上最为显著的的气候变化之一就是发生在距今3400万年前,始新世(Eocene)/渐新世(Oligocene)界线的降温事件。它表现为地球气候从此前的温湿期(Green House)快速转变为冰室期(Ice House),并在南极开始出现冰盖(即南极冰盖),同时伴随全球气温的显著下降。目前对始新世-渐新世(E/O)界线古气候变冷事件的研究主要来自深海钻探与大洋钻探所获取的深海岩芯,而来...
通过对东特提斯地区二叠纪栖霞期和吴家坪期、三叠纪安尼期和诺利期古地理、古气候和古海洋环流再造, 研究了二叠-三叠纪岩石圈(古地理)-水圈(古海洋)-大气圈(古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及其演化. 研究表明, 特提斯地区二叠-三叠纪古地理变化和联合古大陆的整体北移, 导致了全球古洋流格局的重大调整; 而古地理的变化和古洋流格局的调整可能是将二叠-三叠纪巨型季风气候体系推向高潮的关键因素.
对采自天目山的柳杉树盘进行交叉定年后, 测得其逐年年轮的硝化纤维素的δD, 建立了树轮δ D年序列. 利用天目山气象站资料, 分析了树轮δ D对气候要素的响应. 结果表明: 天目山柳杉树轮δD与其生长期的气候因子有显著相关, 主要与后半年的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等气候要素相关密切. 根据树轮δD年序列重建冬季平均最高气温与实际观测结果吻合较好. 重建序列呈现的天目山冬季平均最高气温的低...
通过“昆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获得了昆明盆地的东西两侧各一个钻孔的孢粉资料和测年数据,对比分析了昆明盆地自中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植被演替和古气候演化。研究表明,沉积环境对孢粉记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近200 ka BP以来,昆明盆地总体经历了温凉偏干(201~180 ka BP)—温和偏干(180~132 ka BP)—温暖偏干(132~89 ka BP)—温和偏湿(89~75 ka BP...
本文通过对浙江长兴煤山D剖面长兴阶56个样品的沉积有机碳碳同位素(δ^13Corg)分析,讨论了和只有机碳δ^13Corg在地层层序分布上的特征,及其与海水进退和碳酸盐岩δ^13Ccarb及δ^18Ocarb之间的关系。浙江煤山D剖面长兴阶δ^13Corg在地层层序上的分布总体呈现自下而上由重变轻的趋势,同时,δ^13Corg层序分布与生物演化及δ^13Ccarb和δ^18Ocarb层序分布之间具
在研究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煤炭资源的地质地理分布基础上,对生态域和其他具古气候含义的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板块的煤为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由于二叠纪的全球性升温事件和热带一亚带热干旱带向低纬度扩张以及华北板块的向北漂移,使得晚石炭世一亚丁斯克期早期广泛存在的聚煤作用,在亚丁斯克斯晚期一卡赞期收缩至该板块的东南一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