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数学地质学 地质力学 动力地质学 矿物学 矿床学与矿相学 岩石学 岩土力学 沉积学 古地理学 古生物学 地层学与地史学 前寒武纪地质学 第四纪地质学 构造地质学 大地构造学 勘查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遥感地质学 区域地质学 火山学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 煤田地质学 实验地质学 地球化学 地质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地质学 气候变化相关记录57条 . 查询时间(0.281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崔一鸣、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员团队和维也纳大学David Ferguson教授开展合作研究,在发现黑龙江嘉荫早古新世柏科化石新物种中华美索赛帕里斯(Mesocyparis sinica)基础上,从形态学和生态学等方面探究了植物类群如何响应白垩纪-古近纪转折期气候变化。该研究成果“Fossil evidence reveals how plants re...
2019年12月18日,英国古生物学会刊物《古生物学》(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元青研究员的研究团队与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王杨教授等国内外学者关于内蒙古二连盆地始新世脊齿貘类的食性及其古生态环境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在早-中始新世,脊齿貘类的食性及其栖息环境逐渐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脊齿貘类的演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存在对应关系,也可以说全球气候变化对...
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蔡演军团队联合国内外同行,对山东上小峰洞一根涵盖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的石笋(SD1)进行铀系测年和碳氧同位素组成分析。研究发现在倒数第二次冰消期内部,存在一个持续时间约400年的弱季风事件,类似于末次冰消期的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 YD)。这与倒数第二次冰消期类YD事件在北半球其他记录中的发现一样,表明这一弱季风/冷事件可能在北半球范围内是广泛存...
近期,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学科组博士黄超和研究员韦刚健及合作者基于南海北部陆架泥质区获得的沉积岩芯(YJ Core)样品,利用铅、铯年代学和AMS 14C年代学结果为YJ Core岩芯建立非常可靠的年龄框架,进而开展高分辨的全新世气候演化-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之间相互影响的重建工作。该项研究分别选用CIA和Al/K作为化学风化强度的代用指标,δ13Corg 和TOC指示河流...
大同盆地第四纪以来发育了厚层的河湖相,上覆马兰黄土或全新统,蕴含着丰富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以地层测年数据建立年代框架,结合地层磁化率、粒度测试资料,主要以常量化学元素为气候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层沉积物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平均值SiO2 > Al2O3 > CaO > Na2O > Fe2O3 > K2O > MgO,沉积相不同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元素聚集时气候环...
河流阶地作为构造和气候作用的载体,记录了活动造山带地区的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对变化信息。文中以穿过祁连山北缘活动断裂带的洪水坝河和马营河为例,探讨河流地貌发育与构造和气候之间的关系。基于遥感影像解译识别出8—9级河流阶地,并对其期次进行划分。根据洪水坝河T5和马营河T6阶地的相对拔河高度和年龄,分别计算出2条河流15ka和11ka以来的平均下切速率为(10.2±2.0)mm/a和(12.2±...
虽然科学界普遍认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但当时的具体情形依然是个谜。日本一项最新研究描述了恐龙灭绝时,地球气候变化的详细情况。
一种像海豚一样的标志性海洋爬行动物鱼龙大约在9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灭绝,比白垩纪末期让恐龙消失并让哺乳动物有机会主导食物链的大灭绝早了2800万年。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的一项研究显示,鱼龙的灭绝受到不稳定气候和演化速度减缓的驱使。
这具加拿大出土的猛犸象脊椎骨所提供的DNA 及其他数据有助于揭示这一物种的灭绝原因。大约3万年前,猛犸象、巨型树獭和其他大型哺乳动物漫步在地球上。2万多年后,它们却统统消失了。一些研究人员曾将此归咎于人类的狩猎行为,然而一项新的研究认为,气候的突然变化导致了这些物种数量的螺旋式下降。这项研究的作者指出,这一结果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个警告,如果不能够减缓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可能会有更多物种面临灭绝...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国际中生代湖泊系统研究小组发现三叠纪末-早侏罗世高纬度大陆气候变化极显著地受着主要由黄赤交角控制的轨道周期的驱动,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
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可能引发的一系列生态环境后果普遍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科学界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并成为一个十分迫切的研究领域。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一系列科学问题时,理解气候变化的机制是趋利避害、采取措施的科学基础。对气候变化机制的全面理解,需要对过去气候变化历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北半球高纬地区的高分辨率研究发现在末次冰消期的总体增温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以“快速增温/降温”为主...
孙东怀,男,1962年9月20日生,陕西省岐山县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兰州大学“翠英学者”特聘教授,自然地理学学科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学,获学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1985年7月-1990年10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安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室工作,主要从事黄土与第四纪地质研究。1986年被聘为研究实习...
胡小飞,男,1980年9月生。2004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得自然地理学学士学位,2010年12月获得兰州大学第四纪地质学博士学位。2007年-2008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联合培养学习。2007-2010年任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助教,2011年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讲师。研究方向:河流地貌,构造地貌,地表过程,热年代学。
王杰,男,2007年毕业于兰州大学,获得自然地理学博士学位,2008年留校任教,2010年任兰州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1) 第四纪冰川、地貌与环境变化;2) 现代冰川与气候变化
高红山,男,理学博士,1999年本科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1999年至2005年在兰州大学资源学院自然地理专业跟随潘保田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毕业留校从事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为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河流地貌学。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