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光学工程 >>> 光电子技术 光信息技术 光学仪器及技术
搜索结果: 91-105 共查到光学工程 南京相关记录468条 . 查询时间(0.735 秒)
戚永军,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1993年6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1993年8月到1996年6月在华东电子管厂工作,任荧光灯分厂质量管理员。1996年9月到2002年3月,在南京理工大学就读硕、博研究生,获得博士学位。2002年4月到2003年4月在江苏奥雷光电有限公司从事光通讯收发模块的研发。2003年5月至今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进行科研工作,期间2014年到澳大利亚天文台进行...
汤振,高级工程师。2005年获得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士学位,2018年前往日本国立天文台访问。主要从事天文光学工程测试技术与方法的研究,重点研究方向为低、中、高分辨率光谱测试技术和光纤光学系统的研制与测试技术。先后参与LAMOST系列光谱仪(低、中、高三款)、山东大学威海分校1米光学望远镜高分辨率光谱仪、2.16米望远镜高分辨率光谱仪、泰国国家天文台高分辨率光谱仪、云南天文台2.4米望远镜高分辨率光...
王海,高级工程师。1984年9月-1988年7月,毕业于东南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获学士学位。1988年7月-1992年12月,在南京大桥机器厂从事电子仪器检修工作;1993年1月-2000年3月,在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先后从事光栅编码器电路设计和科普望远镜电控设计工作;2000年4月-2008年10月,在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从事LAMOST望远镜电控设计工作;2008年11月至今,从事SONG...
王佑,高级工程师。2000年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获学士学位。主要从事望远镜主动光学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参加国家大科学工程LAMOST项目(郭守敬望远镜)、高精度大口径天文镜面磨制技术、大口径主动光学亚毫米/毫米波望远镜方案和关键技术研究、大射电望远镜主动面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武中华,高级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长春理工大学,获得工学学士学位。201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大口径非球面检测及支撑技术,新型光学材料的工艺研究。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负责完成多项重大项目中大口径望远镜及空间光学系统镜面工艺、检验及光学系统装调工作,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了天文台站设备更新及重大仪器设备运行专项项目。
叶慧琪,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1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开始在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激光频率梳定标、法-珀标准具定标和光纤扰模等高精度视向速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主持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现主要参与GTC高分辨率超稳定光谱仪项目研制工作。
赵刚,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7年、201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获学士和博士学位。2016年-2017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做访问学者。主要从事系外行星直接成像探测相关技术与数据处理算法的研究、视宁度测量技术研究、空间天文仪器软件研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或面上项目各一项。作为软件系统负责人参与中国空间站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模块研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自然科学重点项目与重...
张军平,高级工程师,2001年9月至2004年11月,在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工作,2004年至今,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太阳仪器研究室工作。主要负责和参与的工作有:负责完成怀柔3.6米高速圆顶研制;负责完成云台色球望远镜控制系统的改造;负责云南天文台、成都光电所等多台滤光器的结构设计、系统调试、谱线定标以及现场的安装调试工作;负责完成云南天文台光学和近红外双折射滤光器项目研制。
张熙,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2006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学位,2010~2017年期间,先后作为访问学者和博士后,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从事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天文高对比度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空间系外行星成像星冕仪项目研制和地基高对比度成像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对外合作重点、先导专项等项目。
翟洋,副研究员。2007年和2014年分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并获工科学士和博士学位。2012年-2013年和2017年-2018年在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奖学金资助下,先后以联合培养博士生和访问学者身份赴澳大利亚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从事高分辨成像光谱以及等离子体视向速度和离子温度测量的研究。目前主要从事激光频率梳和光学干涉组件应用于天文光谱测量尤其是高...
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姜校顺、肖敏团队利用片上光学微腔中的大振幅光力振荡,实现了一种新的光学频率梳(光力光学频率梳)。这种片上微型光学频率梳具有低重频、光谱平坦等优点。基于这种大振幅的光力振荡,研究团队还同时实现了宽带的微波频率梳。
2021年10月22日,由科技部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研发的极区碎片监测系统通过出所验收,即将参加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预期2022年投入越冬观测,将完成大视场多色测光和近红外波段联测。
针对国家发展生物质高效多途利用技术的重大需要和秸秆生物质炭绿色制备的瓶颈问题,李坤权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生物质炭可控转化与高值产品技术研发,提出了基于生物质自热烘干气碳化联合循环系统的“高值生物炭定向合成与功能可控”的工程化发展理念,突破了秸秆基吸附催化双功能纳米生物炭高值产品氮磷调控关键工艺和核心技术,设计了秸秆生物炭智能化连续化绿色生产核心装备,研制了基于功能秸秆炭材料的环境净化、土壤提质、智能...
2021年8月20日,国际顶级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材料与器件”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WS2 moiré superlattices derived from mechanical flexibility for hydrogen evolution reaction”(https://www.natur...
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左恒团队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学等厚干涉原理的拼接共相边缘检测方法。该方法可以从原理上避免温漂、时漂及电噪声等误差干扰,并可以简化拼接共相过程,实时获得相邻子镜间的绝对位姿误差。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光学学报》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