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形态学 作物生理学 作物遗传学 作物生态学 种子学 作物育种学与良种繁育学 作物栽培学 作物耕作学 作物种质资源学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 农艺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作物学 技术体系相关记录165条 . 查询时间(0.63 秒)
  2009年1月19~21日,国家谷子产业体系启动暨产业需求调研工作会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召开。农业部科教司刘艳副司长、产业体系处张国良处长,中国农科院作科所万建民所长、王述民副所长、曹永生处长,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王慧军院长莅临会议并致辞,谷子产业体系10个岗位科学家和10个实验站站长,以及谷子相关领域专家50余人参加了会议。
2008年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工作会议于2008年12月25-27日在北京召开,来自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的29个岗位专家和42个综合试验站的170名专家团队成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系统总结了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一年来的实施成效,对2009年工作计划进行了初步部署。执行专家组成员张世煌博士等主持了此次工作会议。
小麦产业技术体系2008年会于1月3~6日在湖北武汉召开,全体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及其团队部分成员共计160余人参加会议。湖北省农业厅邓干生副厅长、湖北省农科院冯祖强院长等到会致辞。1月3日,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执行专家组会议根据上级要求和本体系工作细则,分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对全体成员2008年的工作进行了年终考评,结果将记入工作档案并汇总上报。
近年来,以分子标记选择和转基因技术为代表的分子育种技术成为植物育种研究的重点方向,得到了国家科技计划的重点支持,并在植物品种遗传改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分析总结分子育种最新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探讨我国植物分子育种发展战略,推动我国植物分子育种界的学术交流,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办公室决定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本次会议将邀请分子育种领域的知名专家做大会特约报告,同时邀...
小麦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培育耐盐小麦对提高盐渍地区小麦生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研究成果建立的培育耐盐冬小麦细胞工程技术体系,适用于耐盐育种,可作为培育耐盐小麦的一项新的技术和方法。该技术体系主要是应用细胞工程的花药培养技术,利用花药中的花粉是一个天然的单细胞系统,在确定的NaCl选择压下诱导培养,大量的正常花粉细胞不能存活发育,只有突变的耐盐细胞才能生长。又由于花粉细胞的单倍体特性,消除了筛选...
本研究提出了我国粮食储备安全技术体系由三个子层次统构成,分别为:目标体系、指标体系和保障体系。每子体系又可细分为更多的内容,其关键因素有四个,分别是:政策、人、资源和技术。本研究提出了AAR模型(Aim(目标),Analyses(分析与检测),Response(响应),作为建立各层次粮食储备安全技术体系的指导方法。本课题研究了安全体系评价的原则和基本方法,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我国粮食储备安全体系目...
该课题组根据保障国家粮食储藏安全的经济和技术需求,全面调查国内外粮食储藏科技发展的现状,系统分析粮食储藏安全保障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综合预测未来10年我国粮食安全对粮食储藏技术发展需求,研究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粮食储藏科技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我国粮食储藏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和研究重点、优先发展领域、关键技术问题、项目库和发展对策。造21世纪...
盐碱地植棉技术体系     盐碱地  棉花  盐渍土种植       < 2008/10/9
体系以选用抗盐品种、拉空膜、晚放苗、化学调控、经济施肥等措施为主。在含盐量0.3%-0.5%的盐碱地皮棉单产75-100千克/亩。已在山东省滨海盐碱地和内陆盐碱地示范推广500多万亩,正常年份皆可达到75千克/亩以上的皮棉产量。
该项目是安徽省“九五”科技攻关农业重大项目,项目编号为9611026,由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并实施。1996-2000年项目组先后投入中高级科技人员8人,常年住点进行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累计住点15人年(相当于2000多个工作日),开展专题研究6项,引进先进的植棉器具近千台套,示范应用新型高效农药近10种,举办各类培训班200余次,培训6万余人次,印发各类技术资料2万余份,在省级以上刊物...
该项目经过60项(次)的研究探索,总结提出了“小麦微垄膜侧沟灌节水技术”、“玉米小垄膜侧沟灌节水技术”、“一膜双作栽培技术”以及高海拔地区插入玉米和以玉米为主体的各种套作形式。以上技术分别在生产上进行了大面积验证,节水、增温、增产效果显著,其中“小麦微垄”示范产量558公斤,“玉米小垄”示范产量698.5公斤,“一膜双作”示范产量883.5公斤,分别较对照增产19.4%、57.04%和10.9%。
该课题以稻田苗带局部少耕、免水整地及秸秆表面还田为特点的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以节约泡田用水为主,与生育期节水技术相配合的全程节水新技术;采用稻田行间留茬,苗带局部少耕(局部旋耕或松旋耕)、稻田全程节水技术、稻田秸秆表面还田、集中施肥技术与钵苗摆栽技术和水稻机械插秧技术相配合,形成水稻保护性耕作栽培新技术体系。项目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结合该项研究,发表学术论文5篇。水稻单产提高5~8%,生产成本降低...
该研究发现拔节前控水,创造上层土壤适度水分亏缺环境,可以减少土壤氮素损失;在适宜施氮量条件下氮肥一次性基施可以提高氮素生理效率;利用并扩大小麦初生根群、高效吸收利用下层土壤水肥资源的“根系泵”原理及其充分发挥初生根功能的关键技术,创立了拔节前控水和与全部肥料基施相结合的水肥高效运筹新模式,并明确了节水省肥高产相统一的适宜施氮量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
该项技术突破水分供需不相吻合这一小麦高产的主要障碍,从华北地区的现实条件出发,和农艺技术措施相结合,形成以消耗土壤水为主,关键时期补充灌溉为辅的新的栽培技术体系,使2米土体内的有效水分利用率从30%提高到47.5%,实现节水与高产的统一,措施简化,节约能源。现已形成三种节水高产模式:春季不浇水亩产350~400公斤模式,六年试验平均亩产393公斤,平均总耗水量357mm,水分利用率1.10kg/m...
利用田间调查观测结合回归旋转设计、饱和设计和计算机技术,采取滚动进行的方法,从栽培、耕作、生物、激素等多方位对旱地小麦玉米套种一年两熟种植形式进行蓄水节水综合研究。使小麦耗水系数降低25.9%,玉米耗水系数降低24.6%。小麦,玉米分别增产30~50%和30~40%。国内领先。
该项目根据不同的气候生态条件,将节水项目划分为五个节水生态区,即生物节水、农艺节水、化学节水、工程节水和管理节水五个方面,分别确定了各生态区的主体技术和配套措施,建立了水稻节水栽培技术体系和系统工程。将抗旱品种选择、培育耐旱壮秧、节水栽秧 、稻田旱种、稻田地膜覆盖、乳苗与乳芽抛栽、大苗迟栽与早熟品种晚育晚插、调节种植制与避旱栽培、改革稻田耕整地技术与少免耕作、稻草及稻秆免耕覆盖、田间节水地下管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