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基因相关记录18条 . 查询时间(0.299 秒)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3100多家标本馆保存了3亿9千万份标本。这些标本不仅代表了过去的植物物种多样性,同时也蕴藏着植物历史的基因组和遗传多样性信息。尤其是一些标本采自400多年以前,以及大量的稀有的、特有的、濒危的物种标本,现在可能再也无法采到。随着新的DNA提取和测序技术发展,科学家们已经可以从这些古老的标本中提取出高质量的DNA,并利用短片段的二代测序技术进行全基因组测序,获得细胞器基因组和大部分...
2021年8月24日,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虫演化与基因组学课题组副教授刘山林博士在Cell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ncient and modern genomes unravel the 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rhinoceros family”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5万年前的古样本和基因组大数据分析,解密了小种群濒危物种的演化历史,并为相关的物种保护提供了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喻子牛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完成了鹦鹉螺全基因组测序,揭示了这种古老软体动物的进化规律、针孔眼形成和生物矿化机制。相关研究成果以论文“The genome of Nautilus pompilius illuminates eye evolution and biomineralization”于2021年5月10日在线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蔡晨阳研究员等通过对开源组学数据的挖掘和深入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分析,确立了吸吻类(长翅目、蚤目和双翅目)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从而揭示跳蚤是一类特化的蝎蛉,并将蚤目降级为长翅目的一个次目(图2)。相关研究成果于2020年12月21日发表于《古昆虫学》(Palaeoentomology)。蚤目(俗称跳蚤)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一类体型侧扁,外形高度特化,并严格以吸...
2020年10月20日,我所与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国际著名综合学术期刊PNAS(《美国科学院院刊》)发表了题为“古DNA证据揭示热带牛科动物对狩猎活动在青藏高原盛行至新石器时代晚期起到促进作用”的研究成果。本项研究首次完成了青藏高原牛科动物古DNA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工作,将印度野牛分布的北界从此前的约北纬29...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员与中外同行合作,首次通过对东亚更新世(距今约9.9万年-4.5万年)斑鬣狗化石古蛋白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推测,约103万年之前东亚的洞穴鬣狗与非洲北部的现生斑鬣狗之间可能存在基因交流。
加拿大科学家团队对现已灭绝的美洲乳齿象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显示,为了应对更新世(250万—1.17万年前)的间冰期暖期,这一物种曾不断向北美洲遥远的北纬迁徙。该研究结果1日发表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有助于研究人员理解现今物种对气候变化的潜在生态响应。美洲乳齿象,曾居住在北美洲多树而潮湿的地带,从中美洲亚热带到阿拉斯加洲和育空的北极纬度地区都发现过它们的残骸。在过去80万年里的冰...
家鸡的饲养范围最广、数量最大,其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家养动物的总和,并在国民经济和人类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家鸡在何时何地起源这一基本问题,一直没有确切的定论。为系统解析这一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解析多年获得的863个基因组,终于搞清家鸡源自哪里、哪个亚种,还澄清了以前的一些错误认识。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研究》杂志上。“弄清家养动物的起源与驯化相关问题,对家养动物的保护和利用,以及了解人类自...
古生物学研究曾频繁报道,中生代恐龙化石经过约2.5亿年~6500万年仍然出乎意料地保存着胶原蛋白、血管等内源性有机物。但考虑到蛋白质易于降解,且在逾百万年的时间里微生物很多已聚居于骨骼中的孔隙内,所以这些内源性的软组织是否可以残存在中生代化石骨骼中一直备受争议。研究人员对蛋白质不稳定性进行了广泛研究,但恐龙化石骨骼中微生物群的基因组多样性及其在化石形成学(又称埋藏学)中的潜在作用仍不明晰。
2020年4月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我校领衔完成的“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成果入选。“世界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成果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盛桂莲副教授与云南省文物考古所吉学平研究员、德国波兹坦大学迈克尔·霍夫瑞特(Michael Hofreiter)教授研究组等单位研究人员合作完成。相关论文于2019年5月9日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
2020年1月8日,中科院生物一区杂志《分子生物学与进化》(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兰州大学和四川大学等合作完成的关于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全基因组的研究成果。研究结果表明,所获得的26例中国古代家犬线粒体基因组大多(18...
我校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赖旭龙教授领导的研究组,与德国波兹坦大学、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研究人员合作,成功测定了首例古代大熊猫全基因组。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国际知名学术刊物《当代生物学》上在线发表。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从古至今急剧退缩,在北起我国周口店、南至华南大部乃至越南、缅甸的东南亚广阔区域留下诸多化石记录。首例大熊猫古基因组研究样品系在我国云南腾冲江东山发现的全新世大熊猫个体,放射性...
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猛犸象是一类已经灭绝的大型陆地生物。在它们生存的年代,猛犸象们必须忍受北极地区极端寒冷的天气,干燥的环境以及不断循环的漫长极昼和极夜。近日,对这些史前巨兽和它们的当代近亲亚洲象及非洲象进行的一项详细基因分析揭示了猛犸象在基因层面上发生的一系列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化让它们能够长期在严酷的环境下繁衍生存。同时,研究人员也指出,这项成果的取得让最终实现对猛犸象的克隆又更近了一步,...
目前,科学家从冰河时期猛犸尸体中提取一种基因植入人体细胞,使未来成功复活猛犸更近一步。研究人员对比分析猛犸与亚洲象的基因组,试图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这项研究工作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科学家负责的,将有助于揭晓猛犸如何适应北极圈寒冷环境。遗传学家指出,这项研究将指引现代大象如何“基因重组”适应西伯利亚环境,甚至有望使猛犸复活。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狗可能在一万年前才成功的来到美洲大陆,这比人类跨越白令海峡来到美洲大陆要晚几千年。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生Kelsey Witt和古人类学教授WittRipan Malhi一起领导了这项新研究。研究总共分析了北美和南美12个地方84只古家狗的基因特征,是有史以来对美洲古家狗的最大规模分析。研究成果也已经在人类进化史杂志上发表。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