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古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古生物学 古生物相关记录27条 . 查询时间(0.418 秒)
2023年3月17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长安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主持或参与完成的五项成果入选“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2022年12月30-31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湖北武汉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无脊椎动物学分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古生物学会承办。本次会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举行,并在寇享学术和地球科学编辑部视频平台同步直播。 本次会议有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地质与地球物理研...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协会秘书长詹仁斌一行17人应邀赴泰国参加了第六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及考察交流。出访期间,南京古生物所全体出访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风采,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大会主办方和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国际古生物协会秘书长詹仁斌一行17人应邀赴泰国参加了第六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及考察交流。出访期间,南京古生物所全体出访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充分展现了我国古生物学研究的风采,为大会的成功举办做出了重要贡献,得到了大会主办方和参会代表的高度评价。
作为最早称霸海洋的大型掠食动物和顶级捕食者,奇虾类动物(anomalocarids)在寒武纪早期的出现,标志着寒武纪大爆发时期金字塔式食物链的存在以及复杂生态系统的建立。奇虾类的身体造型怪异,最大体长推测可超过2米;它们的头部由一双视觉良好的带柄眼、一对多刺的掠食型前附肢以及一只辐射状的口器等器官构成,表现出在捕食上的高度特化;其流线型躯干上长有一系列成对的桨状叶和鳃片,分别用于游泳和呼吸;尾部具...
科研人员通过陕南约5.35亿年前的微体化石“皱囊虫”(Saccorhytus)的深入研究,对其亲缘关系和演化意义给予了全新解读,为蜕皮动物体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研究论文于2022年8月17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杂志上在线发表。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长安大学、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
显生宙第五次生物大灭绝,即白垩纪末期(约6600万年前)大灭绝从根本上重塑了地球的生态系统,结束了超过1.5亿年的恐龙时代,并为哺乳动物的崛起铺平了道路。目前,该大灭绝的原因仍处于争论当中。其中,印度徳干玄武岩喷发和小行星撞击是两个主流观点。德干玄武岩喷发的时间及其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亲代抚育指双亲对卵或后代的保护、照顾和喂养等,被认为是生命演化过程中重要的适应行为。在哺乳类、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尤其是社会性昆虫中多次独立演化。其中,携卵行为(brood care)是亲代抚育的一种形式,通常是指单亲在产卵后携带卵或幼体以提供保护的行为,可有效提高孵化率和后代存活率。然而,该行为难以被记录在昆虫化石中,目前中生代昆虫携卵的直接化石证据仅发现于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和白垩纪中期的缅...
三叠纪末期曾发生地质历史上五大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一,导致大量陆地生物灭绝。恐龙却避过了这一灾难,并于三叠纪末生物灭绝事件后迅速占据生态主位,称霸侏罗纪和白垩纪世界。造成三叠纪末陆地生物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恐龙为什么能在生物灭绝的天灾中得以生存,并于灾后蓬勃发展?
在自然界中,资源波动有时以脉冲形式发生,呈现出频率低、强度高和持续时间短等特征。资源脉冲是指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可用资源的事件。资源脉冲事件是不同生态域之间能量、营养和生物量运移的一个重要机制。该现象广泛存在于现代生态系统之中,但我们对其深时记录所知甚少。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于2022年5月25日-27日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这是继2018年在河南郑州举行第29届年会后,我国古生物学界举办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古生物学术盛宴。
有孔虫的生物过程影响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准确度。其中,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变化对其壳体记录温度信息的影响程度,是悬而未决的问题。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俞宙菲、研究员李保华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宏亮、博士张静静和研究员陈建芳合作,运用新方法与新手段,首次定量出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稳定氧同位素(δ18O)记录温度季节性的影响。该成果对古海洋环境的重建工作具...
有孔虫的生物过程会影响其壳体地球化学指标的准确度。其中,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变化对其壳体记录温度信息的影响程度,是多年以来悬而未决的问题。近期,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俞宙菲博士、李保华研究员与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宏亮副研究员、张静静博士和陈建芳研究员合作,运用新方法、新手段,首次定量出浮游有孔虫钙化水深的季节变化对壳体稳定氧同位素(δ18O)记录温度季节性的影响,解答了多年的谜题。...
华北板块(North China Block)在寒武纪时期是一个独立块体,具有独特的构造演化历史。作为中国传统“中寒武统”的标准地区,这里的寒武纪中期地层序列完整、化石丰富,是寻找这一时期特异埋藏化石库的潜力地区。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方臣、博士研究生孙智新等,报道了来自华北地区的一处距今约5.04亿年的寒武纪特异埋藏化石库,并命名为“临沂动物群”(Linyi Lagerst...
2022年3月10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在南京发布“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领衔完成的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选。其中,由南京古生物所领衔完成的三项成果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