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古脊椎所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0.102 秒)
“何以为人”——如何定义人类自身及理解人之为人的独特性,是复杂而艰巨的问题。遗传学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从生物学角度理解现代人的由来和独特性提供了新视角——20多年前,第一例人类基因组的测序观察到现代人与黑猩猩的基因差异和分歧时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揭开现代人广泛的基因多样性;早期现代人和灭绝古人类基因组的发现更是为探索过去人类迁徙和演化的路径带来新的证据和见解。这些突破性工作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
2023年12月12日,Heliyon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与蒋顺兴团队完成的最新成果。该团队研究了产自冀北热河生物群早期的第一件梳颌翼龙科的化石材料,建立了一新属种——华北克拉通翼龙(Cratonopterus huabei gen. et sp. nov),同时,探讨了包括这件新材料在内的大量翼龙的骨壁相对厚度变化及功能,并提出了全新观点。 热河生物群被分为早中晚...
201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团队在《自然》(Nature)上,报道了一条4.25亿年前的古老鱼类——初始全颌鱼。初始全颌鱼具有典型盾皮鱼类膜质骨甲及硬骨鱼式的颌骨,是堪与始祖鸟等相提并论的、介于盾皮鱼类与硬骨鱼类之间的重要过渡化石。2023年12月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古脊椎所研究员朱敏领衔的由...
2023年11月27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海冰和研究员王元青完成的关于早期真兽类听觉器官演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真兽类的中耳结构,并结合古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证据,探讨了论兽类哺乳动物中耳的演化创新。
由于可能保存了脊椎动物颌骨、偶鳍(如陆地脊椎动物的四肢)等重要器官的起源线索,加上对现代渔业的巨大影响,现生无颌类尤其是七鳃鳗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社会公众颇为关注的动物类群,甚至被奉为脊椎动物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七鳃鳗的摄食方式令人惊悚,“水下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些恐怖科幻电影中水下嗜杀怪物的艺术原型。七鳃鳗拥有三段式的生命周期,如同蝌蚪变青蛙,经过变态发育,七鳃鳗幼...
2023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与沈阳师范大学、哈密市博物馆合作,在《历史生物学》(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了关于哈密翼龙动物群兽脚类足迹化石的研究成果。该研究依据兽脚类足迹的大小,推断造迹恐龙的臀高约65 cm,体长约171 cm,体重约30 kg,为小型兽脚类恐龙。这是哈密及吐哈盆地白垩纪恐龙足迹的首次发现,增加了哈密翼龙动物群...
随着基因组数据的涌现以及形态学数据的积累,综合利用分子序列和形态性状进行整合的数据分析逐渐成为演化生物学尤其是系统学研究的热点。与单独依赖化石信息或分子数据相比,整合多方面的数据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统计推断结果,对探讨诸多演化生物学问题具有基础重要性。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合理运用整合分析并在模型和方法上有所突破是当前领域的难点。 
板齿犀类是高度特化的旧大陆犀牛,其门齿退化,颊齿的釉质褶皱及白垩质发育,肢骨较为细长,生存于早中新世到晚更新世时期,分布于欧亚大陆及非洲地区(欧亚大陆9属,非洲5属)。板齿犀类最早的成员是先驱布格蒂犀(Bugtirhinus praecursor),发现于南亚地区;早中新世时期,西班牙犀(Hispanotherium)、维多利亚犀(Victoriaceros)和乌干达犀(Ougandatheriu...
沟鳞鱼科是在泥盆纪末期就已绝灭的盾皮鱼纲胴甲鱼目中的一个单系类群,其模式属沟鳞鱼属(Bothriolepis Eichwald,1840)的研究历史悠久,是胴甲鱼类中分布最广泛、多样性最高的一个属。全球发现的该属中种的数量迄今已超过60个。除模式属以外,以往得到学界认可的、归入沟鳞鱼科的属仅包括5个——发现于中国云南武定的Wufengshania、越南北部的Vietnamaspis、澳大利亚东南部...
2023年8月2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团队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报道了贵州中华真颌鱼在云贵地区多个化石点的新发现,详细描述了中华真颌鱼的骨骼特征,澄清了分类学上的争议,提出了中华真颌鱼属于预言鱼目的新观点。 
2023年8月1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导完成的热河生物群中古鸟类食性研究。研究人员在1.2亿年前辽西热河生物群古鸟化石胃容物中发现了被子植物早期分支木兰类叶子的植硅体,首次证实了古鸟类叶食性的早期起源和演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脊椎所)所长邓涛研究员29日表示,在新的时代,该所将更加重视古人类学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强科技平台建设和理论探索,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考古科研机构,并与相关科研机构密切合作,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为推动中国考古事业发展为成熟、完善的考古科学体系,为在国际上取得更大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做出更大贡献。
牛科动物是欧亚大陆新近纪哺乳动物群的重要成员,具有很高的生物多样性与较快的演化速率,对生物地层与古环境古气候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临夏盆地中新世至早更新世的地层中,牛科化石丰富,为了解中国牛科动物的演化历程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基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系统总结了临夏盆地化石牛科动物的地层分布和演化序列,比较了中国北方不同化石地区之间的年代关系,讨论了临夏盆地不同化石牛科动物组合反映的古环境信...
2023年6月14日,《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汪筱林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系统记叙了产自山东莱阳下白垩统青山群的中国最早发现的翼龙化石材料,重新厘定了分类位置,并将其归入了神龙翼龙超科。此外,研究根据这些材料中保存较好的一件股骨,对翼龙股骨的性状演化和大腿肌肉附着位置变化开展了详细讨论。 
2023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关于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