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物数学 生物物理学 生物化学 细胞生物学 生理学 发育生物学 遗传学 放射生物学 分子生物学 生物进化论 生态学 神经生物学 植物学 昆虫学 动物学 微生物学 水生生物学 病毒学 人类学 生物工程 生物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生物学 古脊椎动物相关记录178条 . 查询时间(0.162 秒)
2014年4月18日至21日,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会议在贵州省黔西县顺利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毕节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黔西县人民政府和毕节市文化体育广播影视电视局承办。来自全国各科研院所、高校、文博系统90多家单位的近300位代表参加会议,交流研讨最新学术成果,共谋学科发展大计,为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旧石...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14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5次学术年会,2014年4月19日在贵州黔西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等机构的近300位相关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交流研究进展,碰撞思想火花。记者从会上获悉,两年来,我国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学研究取得了备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邢松、山东省博物馆孙承凯,以及美国和西班牙学者合作对沂源直立人牙齿化石进行的研究发现沂源人有明显的剔牙行为,是除周口店直立人外东亚地区发现的最早的剔牙证据。该项研究成果在《国际第四纪》在线发表。
手盗龙类郝氏中鸟(Zhongornis haoae)的标本只有一件,并且为幼年个体,其最初被归入鸟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和舒柯文博士通过对郝氏中鸟解剖学的重新研究,发现郝氏中鸟与窃蛋龙下目(Oviraptorosauria)和擅攀鸟龙科(Scansoriopterygidae)具有很多相似的形态特征,提出了窃蛋龙类和擅攀鸟龙类之间具有较近亲缘关系的假说。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潘雷等对世界主要人群头面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该项成果3月18日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上。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区域性及人群间差异,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被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一般认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头面部的大小、形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尤其受居住地的气温的影响,但学术界对遗传和环...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生潘雷等对世界主要人群头面部表面积的纬度分布特点及其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取得新进展,该项成果3月18日在线发表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上。人类头面部形态特征具有区域性及人群间差异,在体质人类学的研究中通常被用作亲缘关系的证据。一般认为人类头面部的形态具有区域性分布特点,头面部的大小、形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均有关,尤其受居住地的气温的影响,但学术界对遗传和环...
2014年3月出版的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研究员,徐光辉副研究员和研究生王敏完成的一篇题为“中国晚白垩世第一件反鸟”(The first enantiornithine bird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China)的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上。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是我国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两门基础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主要研究脊椎动物起源、演化和分类,建立和完善中国及全球年代地层系统,探讨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研究古人类体质特征、行为特点和旧石器技术与文化,探索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重建早期人类演化迁徙和文化发展的历史;开展周口店遗址的综合研究工作。我所设有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所标本馆共收藏了20余万件化...
在2014年1月10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赵文金、贾连涛、卢静、乔妥5位主要完成人共同完成的“硬骨鱼纲起源与早期演化研究”项目喜获201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社江课题组于2011-2012年在秦岭地区旧石器考古调查时,在商丹盆地(商洛-丹凤盆地)新发现9处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采集石制品211件。研究人员在新近出版的《人类学学报》第四期上报道了新发现的9处旧石器地点石制品和埋藏黄土堆积地层的初步研究结果。这些发现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东秦岭地区古人类和旧石器工业面貌,并对研究中国南北旧石器工业发展与演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
犀类是古近纪陆生哺乳动物中较为繁盛的一个类群,在中国南方古近系中有不少化石记录。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元青课题组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动物学报》第四期上报道了发现于云南广南盆地古近纪砚山组的紧齿犀科(Eggysodontidae)一新属种:杨氏广南犀(Guangnanodon youngi gen. et sp. nov.)。该新属种是中国南方首次发现的紧齿犀类化石,为紧齿犀类的...
2013年12月16日,《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在线报道了中国科学院脊椎动物演化与人类起源重点实验室胡耀武教授等有关猫驯化的最新研究成果。
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早期法郎组瓦窑段迄今为止已产出了大量大型长吻鱼龙化石骨架,其中见于正式文献的有14件之多。头骨结构的相似性指示它们均归属于同一种:邓氏萨斯特鱼龙(Shastasaurus tangae)。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新修理出两件关岭生物群的长吻大型鱼龙骨骼化石标本,这两件标本无论头骨还是头后骨骼均保存较完整,可以确定无疑地鉴定为邓氏萨斯特鱼龙。新材料为开展大型长吻鱼龙形...
嵌齿象科(Gomphotheriidae)是乳齿象类进化的主干类型,其分布广、属种多, 从早中新世一直延续到更新世末,分布于除南极洲和大洋洲以外的所有大陆地区,在时空上可谓长鼻类中演化最为成功的一个类群。嵌齿象科的早期成员都是长颌,后期在旧大陆和新大陆也演化出了较进步的短颌类型,中华乳齿象属(Sinomastodon)是迄今旧大陆发现的嵌齿象科(三棱齿象)成员中唯一的短颌代表,最早由德国学者Tob...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