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耕作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土壤耕作学 耕地相关记录131条 . 查询时间(0.025 秒)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欧阳志云团队,在耕地开垦对生态保护成效的影响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生态与进化》上。
为充分发挥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海伦示范区和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协同创新推广体系专家团队在土壤质量提升技术措施方面的优势,科技支撑尚志市灾后促生产、保丰收,根据尚志市的实际技术需求,2023年9月6日,海伦示范区突击队长邹文秀组织来自黑龙江省黑土保护利用研究院、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单位的有关专家,深入尚志市开展现场实地踏查和技术指导。
近日,北京持续强降雨,部分山区出现洪涝灾害。俗话说“一季成涝,殃及全年,秋水春涝,一涝两年”,主要是因为洪涝过后,土壤过湿,农机不能及时下地作业,严重影响田间管理和秋收秋种。因此,水灾后的耕地管理和修复是恢复农业生产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2023年6月18日,由尹飞虎院士主持的中国工程院“新疆耕地资源与产能提升发展战略研究”咨询项目启动会在新疆石河子召开。周卫、邓铭江、陈学庚等院士,农业农村部、新疆农业农村厅、兵团农业农村局、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农业大学、石河子大学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中国工程院机关和项目组成员共计30余人参加会议。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利:一种利用秸秆的砂质耕地土体构建方法。
农业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于2011年经农业部批准成立。重点实验室以我国优势农产品分布区为重点研究区域,建立我国耕地保育研究和应用网络平台,系统研究我国农业土壤的物质循环过程、肥力演变规律、土壤退化机制等应用基础理论,研发土壤退化防治、障碍消减、有机培肥、地力提升和保持等农业技术和产品,提出相关建设(工程)的技术标准、技术规程和管理规范的建议,并进行推广(示范)应用,从土壤学的角度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安...
2022年3月7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牵头主持的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典型农区耕地质量演替数据整编与深加工”项目启动暨实施方案论证会在北京召开。项目专家组由组长于贵瑞院士、副组长周卫院士等专家组成。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全球农情遥感速报团队发布全球首套30米耕地复种指数数据产品。数据显示,全球81.6%耕地为单季种植模式,复种主要集中在东亚、东南亚、南亚、南美洲和尼罗河三角洲,75%的三季作物种植模式分布在热带地区。我国平均复种指数在近20年小幅下降约6%,其中南方复种有所下降,北方复种指数总体增加,反映出耕地保护、鼓励休耕和轮作等农业政策在提升耕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积极作用。
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是稳住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我国现有耕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另一方面,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和国民食物消费结构改善等增加用地需求下,我国用于口粮生产的耕地总量呈现减少趋势,稳定粮食产量和耕地有限数量之间的“紧平衡”将长期存在。这就要求我们时刻绷紧耕地保护这根弦。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农业增产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土”位列位首。2021年的中央一...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张若宇教授,领衔组建了包含农业工程、土壤学、农学和地理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技术服务团队,师生近80人。该团队始终站在兵地融合的政治高度,联合新疆农业大学,严格按照国家指南要求,完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4个地州,88个县(市、区),共计110多万个耕地图斑,总面积近6000万亩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任务,并通过了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生态环境厅、自然资源厅组织国家相关部...
日前从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引领耕地保护与利用”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进一步保护好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石——耕地,“十四五”期间,中国农科院将重点建设“国家耕地质量科学研究中心”重大科技平台,面向国际耕地科学前沿和我国耕地保护重大需求,聚焦耕地质量重大基础和应用研究,建设覆盖我国全部土壤类型、服务全域耕地管理的国家级耕地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中心。
“十八大”以来,我国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保障粮食供给,粮食产地的可持续管理及其生态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东北松花江流域是全世界三大黑土地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粮仓,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但多年来化肥、农药的使用...
2020年8月6-7日,由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主办的“投入品和废弃物对耕地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监测评价专家研讨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保(土肥、耕肥、耕环、农技)站(中心)及天津市农业发展服务中心、辽宁省绿色农业技术中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会议。
2020年8月5日,我校资源环境学院胡月明教授主持的NSFC-广东联合基金集成项目“赤红壤区耕地质量演变机理与提升机制”启动会议在广州市畔山酒店召开。广东省科技厅基础研究处调研员钟自然,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温小波、科学研究院院长谢青梅、资源环境学院党委书记周艳华、科学研究院项目管理处苏弟华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科技与成果转化处张建峰副处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科技处朱萍研...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二连增”,然而在粮食连年增产的同时,我国耕地资源环境面临着多重挑战。耕地高强度利用,长期高负荷运转,得不到休养生息,地力严重透支,质量退化、污染尤为突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内粮食库存增加较多,仓储补贴负担较重,加之国际市场粮食价格走低,国内外市场粮价倒挂明显。在这一大背景条件下,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则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