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物理学 海洋化学 海洋地球物理学 海洋气象学 海洋地质学 物理海洋学 海洋生物学 河口、海岸学 海洋调查与监测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海洋科学 浮游相关记录72条 . 查询时间(0.083 秒)
海洋生物-物理过程的交互作用是当前海洋研究的热点话题,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不仅是被动的受动力过程影响,还可以改变辐射加热的垂直分布,进而影响海温、环流、海水密度和混合层深度等。西北太平洋黑潮延伸体附近的混合层深度在三月份达到最深,形成垂向均一的水体,称为模态水。混合层于四月份迅速变浅,这些垂向均一的水体随东南向的Sverdrup流潜沉到温跃层。模态水能记忆冬季海水特征,可能会在次年冬天重新进入混合层。...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谭烨辉团队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ytoplankton Community Pattern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of intensified Kuroshio intrusion during the 2015/...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李芊团队揭示了夏季南海北部近海浮游植物对大气沉降的响应机制。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湖沼与海洋》)上。
近日,法国巴黎文理研究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在Cell上发表了题为“Global Trends in Marine Plankton Diversity across Kingdoms of Life”的文章,揭示了海洋浮游生物多样性的全球趋势。海洋是支撑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数小型浮游生物的家园。但是,它们的多样性空间分布和潜在驱动因素仍鲜为人知,无法预测其对全球变化的反应。该研究中,科研人员使用分...
日前,国际环境科学与生态学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环境科学与生态学ESI领域A类,Top期刊)在线发表中科院海洋所唐赢中课题组关于有害藻华影响生态系统功能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有害藻华对浮游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水平的负面影响,首次证实海洋有害藻华降低浮游生物群落资源利用效率,为应用生态位分离机制解释相关现象提供野外实验证据,阐释了浮游生物种类多样性...
超微型浮游藻类(粒径 ≤ 3 μm),简称超微藻,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在水生生态系统尤其是微食物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们具有更高的CO2固定效率,对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量可高达90%,并且其潜在的混合营养代谢功能对浮游细菌的种群具有重要调控作用。目前有关超微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对湖泊超微藻的研究仍较少,现有认知非常有限。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史小丽研究小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国斯凯莱德大学、丹麦科技大学和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不到米粒大小的微小浮游动物可将大量二氧化碳储存至深海,可能在调节气候变化中起到巨大作用。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桡足类浮游动物群夏末时在海洋表层海水中构建富含碳的脂质作为营养储备。然后,它们将在深海一英里处利用这些营养储备度过冬眠期,不与大气接触。这意味着当冬眠的浮游动物群使用其脂肪储备时,所释放的二氧化碳不会回到大气层中去,而是...
根据2013年4月和10月2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水东湾海域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及多样性等群落特征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浮游植物4门69种,其中硅藻类59种,占85.51%;甲藻类8种,占11.59%;蓝藻和金藻类各1种,分别占1.45%。浮游植物丰度秋季(203.10×104个•m-3)是春季(22.89×104个•m-3)的8.87倍;春季湾外各站位高,秋季则湾内高。水...
根据2013年夏季黄海南部和东海近海(23.5°N~35.0°N,117.5°E~125.5°E)的浮游生物生态调查资料,研究了该区域浮游动物的群落分布格局及其特征。结果表明,全海域浮游动物种类共有7门16类252种(不含58种浮游幼体)。用聚类分析法可将该海域的浮游动物分为6个群落,不同群落关键种生态特征差异明显。群落Ⅰ的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
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经过长期持续的科学考察,最近在南沙海槽深水区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浮游动物新物种——深海浮萤。
记者2015年2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获悉,该所科研人员经过长期持续的科学考察,最近在南沙海槽深水区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浮游动物新物种——深海浮萤。据隶属该所的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尹健强介绍,这一新发现物种生活在水深1500至2600米的深海黑暗环境中,以沉降的有机碎屑为食物,属碎食性动物。它具有浮游介形类的典型特征,如甲壳上具有能分泌发光物质的腺体,可发出荧光。
基因转移因子(Gene Transfer Agent, GTA)广泛存在于海洋细菌基因组上,可传递抗光合基因、固碳基因和硫还原基因等,对海洋细菌GTA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王友绍团队在南海北部首次发现浮游细菌的GTA,相关成果发表在Plos One (2014, 9(11): e111892)上。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院重点实验室尹健强研究员等,在南沙海槽深水区发现并命名了一个浮游介形类新物种:刘氏深海浮萤(Bathyconchoecia liui)(如图),以纪念我国著名的海洋生物学家和甲壳动物学家刘瑞玉。该成果发表在甲壳动物学的专业期刊Crustaceana 上,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俄媒2014年8月20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称,他们在对取自国际空间站窗户和墙壁的样本进行分析时发现,国际空间站的外壳上竟然附着着海洋浮游生物。不过科学家称,目前尚不清楚这些浮游生物如何进入太空的。
利用海水悬浮颗粒物中的藻类标志物分子,探讨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表明,2008年夏季南海北部典型海域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真实地反映了该海域现代浮游植物群落生物量的变化和更替规律. 受南海不同水文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表现为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高丰度的浮游植物主要出现在珠江口海域、台湾岛西南岸外、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而海盆和海峡海域的含量相对较低. ...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