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作物学 >>> 作物遗传学 >>>
搜索结果: 31-37 共查到作物遗传学 分子机制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1.996 秒)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在玉米适应性分子机制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他们克隆了决定玉米纬度适应性的重要基因ZmCCT9,揭示了玉米从短日照低纬度地区向长日照高纬度地区散播的分子适应机制。相关研究近日在线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题为“ZmCCT9 enhances maize adaptation to higher latitudes”。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超级稻种质创新团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等单位最新合作研究发现,水稻染色体拷贝数变异可调控水稻的粒长和品质,为水稻粒形的分子设计和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2015年7月6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在线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
大豆是敏感的短日照作物。东北是我国大豆主产区,适应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大豆栽培种必须具有对光周期不敏感性,否则在早霜来临前大豆不能正常成熟造成减产甚至绝产。
籽粒大小是决定水稻产量和品质的一个关键因子,然而控制籽粒大小的分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课题组通过大规模筛选水稻T-DNA插入突变体库,获得一个水稻籽粒显著变大的突变体材料,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表明,该表型是由于编码一个细胞色素P450基因OsCYP78A13 的激活而导致。在水稻基因组中OsCYP78A13 存在另一同源基因LOC_O...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植物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储成才研究组梁成真博士通过对一早衰突变体的研究,首次阐明了水稻叶片衰老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一发现可显著延缓水稻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从而提高水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使水稻产量得到显著提高。上述研究成果2014年6月20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低温、干旱、高盐作为主要的非生物环境逆境,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研究植物对逆境的反应及逆境信号转导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表明在逆境相关基因的表达过程中,存在着ABA依赖性和ABA非依赖性调控体系。一些参与逆境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已被分离与鉴定。本文主要从顺式作用元件和转录因子相互作用的角度对非生物逆境信号网络作简要综述。
我国大豆种质资源中存在着丰富的主要贮藏蛋白亚基变异类型,它们是大豆品质改良和育种重要的种质基础,因而研究其变异发生的机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以7个A5A4B3亚基缺失体、2个A3B4亚基缺失体和正常品种为材料,在采用SDS-PAGE验证亚基缺失表现稳定的前提下,克隆得到缺失亚基所对应的基因序列和cDNA序列,然后通过与NCBI上已公布的正常序列进行比较,发现7个材料编码A5A4B3亚基的DNA序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