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空间物理学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地球物理学 地震学相关记录101条 . 查询时间(0.065 秒)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课件 第三章地震波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课件 第二章宏观地震调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课件 第一章地震学简介。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震学原理与应用课件 引言。
为进一步提升中国地震局测震分析预报人员的业务能力,拓宽其发展空间,探索人才培养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促进地震分析预报人才的成长及科研成果在预报中的转化,为地震预报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7月2日至7月7日,中国地震局测震分析预报学科技术管理组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2018年“地震学方法与程序”培训班。培训班由中国地震局测震分析预报技术管理组委托中国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承办,监测预报司预报...
为了贯彻《中国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快推进地震科技创新的意见》(中震党发【2017】69号)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地震地下流体学科发展,结合“透明地壳”等科技创新计划,中国地震学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拟于2018年8月在甘肃张掖(初定)召开“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8年学术年会”,就本学科国际国内最新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战略开展研讨。现就相关事项通知如下。
2017年8月8日我国四川九寨沟发生里氏7.0级地震.本研究利用基线校正方法获得距震中100 km范围内9个强震台站同震位移,基于Sentinel-1卫星干涉SAR影像对获取了InSAR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形变数据,本研究进行了震源滑动模型联合反演,结果显示此次地震整体以走滑运动为主,释放地震矩约为7.60×1018N·m(~MW6.52).通过对比模拟形变场和观测值显示,联合反演结果优于单独基...
根据中国地震学会2017年学术活动计划,中国地震学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将于2017年10月下旬(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召开“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2017年学术年会”。
The application of seismic techniques to the stud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is a rapidly growing field. However, the field is relatively new and inherently multidisciplinary. As a consequence, no pl...
2016年6月27日至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工作组”(以下简称“工作组”)在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功举办2016年(首届)“中国区域地震学参考模型”学术交流会。会议汇聚了来自35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地震局系统的专家学者313人。
2016年2月23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何宏林做了题为《通过构造地貌识别古地震》的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预报中心、监测信息中心、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等单位4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山西省地震局副局长、山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郭星全主持。
噪声地震学方法及其应用     虚源法  空间自相  浅地表       < 2015/8/31
基于背景噪声的地震方法发展迅速, 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浅地表地质调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本文简要介绍了背景噪声的来源, 回顾了噪声地震学的发展历程.给出了基于背景噪声的全波场和面波格林函数恢复的公式, 较为详细综述了噪声源的分布和记录台站间距对格林函数恢复的影响.讨论了两台站互相关法和空间自相关法获取面波频散特性的区别与理论连接.对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法、程函方程层析成像法、空...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金双根团队在电离层地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地震学概念,为监测和预报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的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的详细过程及其释...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然而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详细过程及其释放传播特征。地震和海啸等引起大气向周边和上空传播,从而引发大气扰动,大气观测或可给地震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然而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详细过程及其释放传播特征。地震和海啸等引起大气向周边和上空传播,从而引发大气扰动,大气观测或可提供地震监测一种新的手段。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