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数学 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 物理学 化学 天文学 地球科学总论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 地理学 地质学 水文学 海洋科学 生物学 科学技术史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理学 地震学相关记录113条 . 查询时间(0.174 秒)
2016年2月23日,山西省地震学会特邀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何宏林做了题为《通过构造地貌识别古地震》的学术报告。山西省地震局预报中心、监测信息中心、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等单位40余人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山西省地震局副局长、山西省地震学会副理事长郭星全主持。
噪声地震学方法及其应用     虚源法  空间自相  浅地表       < 2015/8/31
基于背景噪声的地震方法发展迅速, 已广泛应用于全球和区域地球内部结构研究、浅地表地质调查及油气田勘探开发.本文简要介绍了背景噪声的来源, 回顾了噪声地震学的发展历程.给出了基于背景噪声的全波场和面波格林函数恢复的公式, 较为详细综述了噪声源的分布和记录台站间距对格林函数恢复的影响.讨论了两台站互相关法和空间自相关法获取面波频散特性的区别与理论连接.对基于噪声的面波层析成像法、程函方程层析成像法、空...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金双根团队在电离层地震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大气地震学概念,为监测和预报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地球科学评论》。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的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的详细过程及其释...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然而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详细过程及其释放传播特征。地震和海啸等引起大气向周边和上空传播,从而引发大气扰动,大气观测或可给地震监测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然而人类至今仍然无法准确预报和理解地震,目前国际上常用地震仪和地表强震仪估计地震震级和破裂,但这些传统仪器受分辨率和精度等限制以及缺少近场实时观测,因此无法准确估计地震前兆和孕育详细过程及其释放传播特征。地震和海啸等引起大气向周边和上空传播,从而引发大气扰动,大气观测或可提供地震监测一种新的手段。
利用布设在长白山地区临时地震台站接收到的朝鲜核爆的波形资料,对2009年5月25日和2013年2月12日两次朝鲜核试验的地震学特征进行比较.震中距范围从145 km到420 km.采用P/S型谱比值方法识别朝鲜核爆,通过与2009年3月20日长春地震和2013年1月23日沈阳地震事件的比较,表明在频率大于3 Hz时P/S型谱比值能够有效识别发生在中朝边境地区的地下核试验.选定参考台站,利用区域震相...
作为全球特提斯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喜马拉雅碰撞带规模巨大,动力学环境复杂。现有的远震体波层析成像、接收函数偏移成像、横波分裂分析等研究结果已初步揭示了印度岩石圈板片在青藏高原下方俯冲的前沿位置、几何形态和运动方向等存在较为显著的东西向差异,但这种差异性产生的原因及深部协调机制尚不清楚。而位于拉萨块体中部的宽频带地震探测剖面(TIBET-31N)为开展上述研究提供了宝贵机会。
地震学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壳,但它是如何形成的,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和一致的认识。根据不同观测提供的线索,前人提出了诸如纯剪切缩短增厚、双层地壳叠置增厚、下地壳挤入增厚和地壳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着不同的地表抬升历史过程和高原侧向生长演化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显著的抬升发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后,目前仍处于高原地表抬升阶段,因此这里适于青藏高原侧向生长和地壳增厚模式的研究。
地震学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具有巨厚的地壳,但它是如何形成的,尚且缺乏足够的证据和一致的认识。根据不同观测提供的线索,前人提出了诸如纯剪切缩短增厚、双层地壳叠置增厚、下地壳挤入增厚和地壳流注入增厚等模型。不同的增厚模型意味着不同的地表抬升历史过程和高原侧向生长演化过程。青藏高原东北缘最显著的抬升发生在中-晚中新世以后,目前仍处于高原地表抬升阶段,因此这里适于青高原侧向生长和地壳增厚模式的研究。
作为迄今为止活火山周围规模最大的地震学部署之一,研究人员正在美国华盛顿州圣海伦斯火山附近布置仪器,以研究导致美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火山爆发的复杂地下系统。本月,他们甚至将制造爆炸来产生地震波。该项工作将有助于研究西北太平洋沿岸和全球类似地质环境下火山的活动机制。 科学家已经研究出诸如意大利埃特纳火山和维苏威火山等火山区的岩浆结构。一项正在开展的安第斯山脉跨学科研究项目则将目光投向了玻利维亚和智利...
利用2010年珠江口外海陆地震联测数据,探测到滨海断裂带在担杆岛外12 km处发育,断裂带主体倾向东南、宽约20 km,沉积层在断裂带内迅速增厚引起陆上固定地震台站的Pg震相在对应断裂带位置的走时明显滞后.通过震相分析和走时正演拟合,获得了滨海断裂带两侧由浅至深的纵波速度结构模型,断裂带内部沉积层速度为1.8~3.5 km/s,上地壳速度5.2~6.1 km/s,下地壳速度为6.3~6.6 km/...
近日,山西省地震学会举办专题学术讲座,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何正勤应邀作了题为《地球物理新技术在浅层结构探测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来自山西省地震局预报中心、监测信息中心、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等单位的有关工作人员近20人听取报告。
为了深入理解断层带摩擦滑动速度依赖性转换及其机制,利用双轴摩擦实验对干燥及含水条件下岩盐断层带摩擦的速度依赖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观测了摩擦滑动过程中的声发射,分析了断层带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干燥岩盐断层带在0.1~100 μm/s的速度范围内表现为速度弱化,增大σ2会使断层带向速度强化转变;含水条件下岩盐断层带在1~100 μm/s的速度范围内表现为速度弱化,而在0.1~0.01 μm/s的...
于贵华,研究员。198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96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学位。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中国地震局重要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专家组成员。作为“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项目活断层分项专家组成员负责分项信息技术系统工作,主持建成了国家活断层信息中心;主持编制了活动断层数据库建设规范、主持研发了活动断层数据库模板及活动构造信息管理系统。
杨晓平,研究员, 1995年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地震学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研究成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多篇,合作完成专著1部,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名,获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各1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与信息化部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