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天体力学 天体物理学 天体化学 天体测量学 射电天文学 空间天文学 天体演化学 星系与宇宙学 恒星与银河系 太阳与太阳系 天体生物学 天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天文学 矮星相关记录126条 . 查询时间(0.097 秒)
2023年2月15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可能存在p模式震动的极小质量白矮星(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rf)进行了研究,不但实现了对白矮星内部元素丰度轮廓的探测,而且对p模式震动的实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相关研究成果以Asteroseismology of the Pulsating 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
2023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苏杰和李焱研究员合作,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可能存在p模式震动的极小质量白矮星(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rf)进行了研究,不但实现了对白矮星内部元素丰度轮廓的探测,而且对p模式震动的实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Asteroseismology of the Pulsating Extremely ...
2023年2月13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苏杰和李焱研究员合作,利用星震学方法对一颗可能存在p模式震动的极小质量白矮星(extremely low-mass white dwarf)进行了研究,不但实现了对白矮星内部元素丰度轮廓的探测,而且对p模式震动的实在性提供了理论支持。该研究成果以题为 “Asteroseismology of the Pulsating Extremely ...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博士李振威等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探索了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上。
近期,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对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该研究成果于1月14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2023年2月2日,云南天文台大样本恒星演化研究团组李振威博士与合作者,利用最新得到的物质交换稳定性判据,并结合双星星族演化模型,对银河系内双白矮星星族的物理性质进行了细致研究。该研究成果于1月14日发表于《天文与天体物理》(Astronomy & Astrophysics)杂志上。
近期,国家天文台博士生吴文博、赵刚研究员和薛香香研究员等人利用我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光谱数据,揭示了约110亿年前银河系经历的GSE(Gaia-Sausage-Enceladus)主并合事件对银河系恒星晕整体结构的影响。通过分析银晕中K巨星的运动学参数和空间分布,研究人员发现银河系恒星晕呈现出内扁外圆的“洋葱”结构,而此次GSE主并合事件可能对银河系恒星晕的结构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银...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崔英朕与孟祥存研究员在吸积白矮星领域获得新的进展。他们发现白矮星吸积的物质能有效阻止白矮星表面光学厚星风的发生,这可能改变人们对Ia型超新星前身星单简并星模型的认识。国际科学期刊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近日以“The viability of the optically thick wind model in accreting WDs at hi...
近期,国家天文台施建荣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基于LAMOST中分辨率光谱,一次性发现了九颗锂元素含量极端高的尚未演化的恒星,即超富锂矮星。其中一颗超富锂矮星的锂元素含量达到太阳的31倍(4.8 dex),这刷新了此类恒星的锂元素含量纪录。在此之前,天文学家仅发现过四颗类似的超富锂矮星。该研究成果在揭示超富锂矮星中锂元素的起源与演化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同时也是LAMOST在前沿基础研究中取得...
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助理研究员吴程远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极大质量碳氧白矮星的形成,发现这类天体起源于碳氧白矮星与氦白矮星的并合。这一成果以《Formation of ultra-massive carbon–oxygen white dwarfs from the merger of carbon–oxygen and helium white dwarf pairs》为题发表在2022年5月出...
近日,国家天文台王有芬博士与罗阿理研究员及合作者利用LAMOST DR7低分辨率光谱数据发现了734颗极冷矮星,它们都是褐矮星的候选体。这是目前具有均一光谱数据和完备参数信息的最大极冷矮星样本。极冷矮星尤其是褐矮星是近几十年新兴起的前沿研究领域,它们质量小,颜色红,亮度暗,观测难度非常大,对观测设备的要求极高。因此,该成果一定程度上展示了LAMOST在暗端的观测能力,证实了大口径光谱巡天望远镜研究...
2019年7月,台湾鹿林天文台TAOS望远镜在新疆天文台奇台观测站安装完成,主要开展恒星磁活动行为观测研究等工作。运行以来,海峡两岸科研人员加强该研究领域合作对话。2020年4月23日-29日,台湾“中央”大学天文研究所陈文屏教授与新疆天文台光学天文与技术应用研究室刘进忠研究员等相关合作者,利用TAOS中50厘米望远镜和南山1米大视场光学望远镜对一颗近邻太阳的M型红矮星Wolf359磁活动特征的光...
近日,《皇家天文学会月报》发表了一项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研究成果,该项工作基于行星形成的模拟研究,揭示了红矮星周围宜居行星在原行星盘中的形成机制。
近期,广州大学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大湾区分中心王锋教授、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邓林华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团队和西华师范大学团队,合作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方法的热亚矮星的搜寻研究。该研究基于LAMOST发布的光谱数据,通过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将得到的模型应用到LAMOST中热亚矮星的识别和筛选中,得到了2393个候选体,通过交叉和人工证认,有2092颗被证明是热亚矮星,其中25颗是新发现的。该项...
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即地球2.0)是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前沿,相关研究将回答“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Kepler和TESS等空间望远镜发现了3300多颗系外行星,但探测到红矮星周围的宜居类地行星仅为38颗。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样本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离为0.01-0.2 AU(AU为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天文单位),这意味着由多颗类地行星组成...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