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材料科学 >>>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 材料力学 相图与相变 材料的组织、结构、缺陷与性能 金属学 陶瓷学 高分子材料学 材料科学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材料科学基础学科 Nature相关记录34条 . 查询时间(0.249 秒)
长期稳定性是决定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否顺利推进产业化进程的重要指标,其中钙钛矿材料中的不可逆离子迁移行为严重制约着器件寿命。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策略,即在钙钛矿层的界面处引入多碘化物超分子缓冲层,实现了抑制钙钛矿离子迁移和促进缺陷自修复的双重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相关研究于2023年9月21日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
气凝胶纤维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高孔隙度、低密度等特性的新型纤维材料。气凝胶纤维的多孔结构可以方便地与其他功能组分结合,在实现材料功能化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然而,现有的功能化气凝胶纤维均为单一功能化材料,如何设计多功能集成的智能纤维面临巨大挑战。
近年来,金属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国研中心”)纳米金属材料研究团队(纳米金属科学家工作室)在纳米金属材料稳定性和极限尺寸纳米金属材料方面接连取得了系列突破性研究进展。发现塑性变形法制备的临界晶粒尺寸以下纳米晶金属具有反常优异稳定性现象;在极细多晶Cu中发现一种新型亚稳固态——受限晶体结构(Schwarz crystal);在受限晶体结构铝合金(Al-Mg)中发现高温原子扩散收到显著抑制现象...
近日,Nature系列新上线期刊Nature Reviews Methods Primers邀请DNA纳米技术领域多个国家的知名学者,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李江研究员,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Hao Yan教授、耶鲁大学Chenxiang Lin教授,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Friedrich C. Simmel教授、杜伊斯堡-埃森大学Barbara Saccà教授、马普研究所...
近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黄晓旭教授团队与北京高压科学研究中心陈斌研究员团队等合作,在《Nature》上发表题为“High pressure strengthening in ultrafine-grained ls(超细晶金属的高压强化)”的研究成果,黄晓旭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重庆大学为共同通讯单位,材料学院青年教师冯宗强为共同第一作者,黄天林副教授为共同作者。该研究成果是重庆大学在材料科学...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发表了我校材料学院新一代物质转化研究所宋秋玲课题组的重要研究成果:Palladium-Catalyzed Suzuki-Miyaura Coupling of Thioureas or Thioamides(钯催化硫脲或者硫代酰胺的铃木-宫浦偶联反应,DOI: 10.1038/s41467-019-13701-5)。该论...
2019年10月11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Nature》在线发表了华侨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魏展画教授为第一通讯作者、博士生林克斌为第一作者,华侨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的研究论文《Perovskite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Ex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Exceeding 20%》。这标志着华侨大学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在《Natur...
近日,以我校为第一署名单位,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韩锡光副教授课题组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赵彦利教授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Double-shelled hollow rods assembled from nitrogen/sulfur-codopedcarbon coated indium oxide nanoparticles as excellent p...
2019年3月20日,Nature在其官方网站发表了题目为“An eye on the prize”的文章对天津大学材料学院进行了报道。文章从材料学院的发展历史、学科方向、科研概况等方面对学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生物医用水凝胶、金属基复合材料、现代连接技术等科学研究方向以及师昌绪荣誉学位计划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2019年3月21日,《Nature》在其Spotlight栏目报道了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并对北理工在高熵合金为代表的毁伤与防护、含能、纳米新能源、二次电池、阻燃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我校“5+3”学科群中重点建设的学科之一,面向国家对新材料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发展在燃烧、爆炸、冲击、高温等条件下服役的新材料,以及二次电池、纳米新能源、光电等材料前沿...
2019年3月21日《自然》(Nature)正刊以“聚焦材料中国”为主题,专栏介绍了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的建立、研究特色及未来发展方向。文章中提到,当前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学科交叉不仅促进现有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学科生长点。天津大学分子聚集态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本忠教授坚守“聚集诱导发光”研究近20年,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聚集诱导发光”(AIE)概念,颠覆了人们对发光分子“浓度猝...
近日,石大新能源与材料学院多名青年教师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
2018年11月25日,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第四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年会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南京大学王颖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李家彪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等来自13个国内涉海科研单位的16位学术委员及实验室部分成员参加会议,南京大学谈哲敏副校长出席会议致辞,并为委员颁发聘书。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家彪院士主持会议,委员们听取了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2018年11月22日,《Nature》杂志刊发了吉林大学化学学院、超分子结构与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李峰教授研究团队和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Cavendish Laboratory)Richard H. Friend教授研究团队合作论文“高效双线态自由基发光二极管”(Efficient radical-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s with doublet emissio...
由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鲍桥梁教授(原苏州大学教授)、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FUNSOM)李述汤院士、李绍娟博士、马玮良硕士、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Pablo Alonso-González教授以及CIC nanoGUNE Rainer Hillenbrand教授合作,以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为第一署名单位撰写的论文在 2018年 10月24日出版的《Nature》杂志...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