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考古理论 考古学史 考古技术 中国考古 外国考古 专门考古 考古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考古学 丝路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0.179 秒)
2024年4月9日,由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发起成立的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和匈牙利研究网络人文学研究中心(HUN-REN RCH)签署合作备忘录。
本书内容是对数十年以来,通过考古发掘调查以及零星采集、征集的天山地区史前彩陶进行搜集、整理和介绍、分析。书中用考古学的类型学方法,对每一文化地理单元的彩陶器物、纹样进行描述介绍。因为并非是实物的排比,这里的类型式是对彩陶器物与纹样的粗略划分,更多的情况下,则是为了便于有序介绍器物并进行的简单归类。每一章后面单列一节,就该地理文化单元内的彩陶文化结构、演变与源流,做了简单的分析。
作为中国风靡世界的雅韵符号,瓷器代表了一种来自东方的风尚,而记者眼前这尊孔雀蓝釉陶瓶,却满溢异域风情之美:广腹小底,瓶腹一圈粗绳纹贴塑,孔雀蓝的釉色厚而晶莹。在福建博物院举行的“和合共生——海上丝绸之路的印记”文物展上,福州刘华墓出土的孔雀蓝釉陶瓶令人惊艳。2021年7月22日,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持续举行之际,福建举行多个考古博物展,全面呈现海上丝绸之路所传递的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之道。
本图录共分为三大版块:一是中原王朝货币,二是古代西域地方货币,三是丝路古国货币。内容以丝绸之路中段西域为交汇点全面涵盖了历史时期古丝路沿途各王朝和城邦国发行的多种多样货币,时间跨度上下有数千年;材质有金、银、铜、锡、合金等多种材质;形状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中华文化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一部货币史...
天梯山石窟,亦称凉州石窟,始建于北凉沮渠蒙逊时期(412~439年),距今约1600余年。天梯山石窟自北凉大规模开凿后,北朝至隋唐陆续都有兴造,西夏至明清仍有重修。天梯山石窟作为一国之君主持开凿的石窟,在我国石窟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据史料记载,云冈、龙门石窟就是由凉州高僧昙曜主持并参与修建的。著名学者、考古专家宿白先生关于“凉州模式”的论断,就是根据历史史料和实物遗迹相结合提出的。天梯山石窟是...
“《丝绸之路古文明》第一阶段的考察报告即将出版,共17万字左右,探讨了丝绸之路上的遗址遗迹、历史故事、著名人物、重大历史事件及地理环境等。”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所所长侯宗辉22日接受中新网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丝绸之路古文明》第一阶段的考察报告包含丝绸之路起点问题、新石器遗址与丝路文化、丝路遗存与“三皇传说”、丝路遗存与“五帝”传说、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与文化、秦人与秦文化、丝绸之路古文明遗址...
本书以近年来鄂尔多斯地区出土的汉代墓葬图像材料为基本素材,分画像石和壁画两大主体内容,以图像基本的遗存单位构成书目框架,通过对画面内容的细致解读,试图还原出图像的真实内容和画面表达。并根据画面的内在联系分析还原墓葬的结构、画面布局及画面逻辑关系等信息,尽最大可能展现出最原始的墓葬和画面信息。
本书分为图版和研究两部。收录了吕底亚、古希腊、古罗马、拜占庭、古波斯、贵霜、古印度、伊斯兰等王朝和地区的珍稀金银货币;以及12篇研究论文。
胡人驯马图和胡人牵驼图是较为常见的唐墓壁画题材。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发布消息称,2020年12月该院考古工作者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底张街道布里村北发掘了两座唐代纪年墓葬。这两座墓葬形制完整,纪年明确。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出近100平方米的精美壁画,其中胡人驯马图和胡人牵驼图最为生动,具有重要的艺术和考古价值,为历史学及中国艺术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研究资料。
2020年12月9日上午,丝路沿线地区旧石器时代考古暨甘肃发现旧石器100周年研讨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甘肃省文物局、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
2020年10月17-18日,“丝路文明变迁与生存环境变化研讨会暨丝路文明联盟 (ATES)第2和第3工作组会议”在祁连堂502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兰州大学、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及中国地理学会环境变化与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主办,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中心承办,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西亚(伊朗)中心和“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协...
伊朗处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西接两河流域,东临中亚,北通欧亚草原,南面为南亚次大陆,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是欧亚大陆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处。内沙布尔盆地是丝绸之路中段要冲、呼罗珊大道中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北毗邻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流域,东南正对印度半岛,由此向东通往阿富汗赫拉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向西通往伊拉克巴格达。大量的文献记录和遗存显示,这里是周边各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
《玉门关汉简》近日出版。该书共收录敦煌市博物馆藏玉门关遗址及周边烽燧发掘出土的汉晋简牍729枚,其中517枚属首次整理公布,内容涉及玉门关位置、出入关制度、中原与西域关系、西北边防制度、丝路交通等。这些文献对玉门关址的探索以及两汉玉门关功能性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10月19—20日,中国·周村“丝路之源”学术研讨会在淄博市周村举行,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淄博市东夷考古研究中心主办此次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安阳师范学院、文物出版社、烟台市博物馆等单位的近30位...
2019年1月11日,北京大学宣布启动“丝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研究项目,这是北京大学振兴人文学科基础研究、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丝绸之路横跨欧亚非大陆,穿越太平洋和印度洋,荟萃人类几种主要文化系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动脉、人类文明的运河。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的大量文物古迹,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文明传承的物质基因。通过考古调查、发掘丝路古代遗存,整理、研究文献和文物资料,探究人类文明演进、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