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土壤学 >>> 土壤学其他学科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土壤学其他学科 农业相关记录240条 . 查询时间(2.444 秒)
2022年1月21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联合攻关重大科研任务“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关键技术”项目实施交流会在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召开。
何铁光,男,博士,二级研究员,硕士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1976年12月生,湖南桂阳人。2007年6月获博士学位,后赴美国Clemson大学进修学习。200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蔬菜研究所工作,现任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国家绿肥产业技术体系南宁综合试验站站长,广西土壤污染植物修复与改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区优秀专家、广...
东北是我国五大盐碱地分布区之一,面积高达765万公顷。松嫩平原是苏打盐碱地最大的集中分布区,土壤盐分组成以NaHCO3与Na2CO3为主,土壤理化性质恶劣,作物产量低,治理难度大、时间长、见效慢。针对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依托吉林大安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了苏打盐碱地土壤障碍因子解析及其管理研究。
农产品重金属污染威胁人们健康,其中大米是我国人群镉和无机砷摄入的主要来源。农田土壤中镉、砷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水稻籽粒:1)土壤中的镉、砷在水稻灌浆成熟期被根系吸收后直接转运进入籽粒(“根系吸收”);2)水稻营养生长阶段茎叶中所积累的镉、砷在灌浆成熟期通过再分配转运进入籽粒(“再分配转运”)。然而,这两种途径以及水稻不同生育期所吸收的镉、砷对最终收获籽粒积累量的相对贡献率尚不清楚。
王飞,男,1976年生,福建福州人,副研究员。现为福建省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农业部福建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站长、闽侯农田生态系统福建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第九届养分循环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土壤资源评价与持续利用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农业部行业专项课题等5个省部级项目,制定福建省地方标准两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分别排名第...
2021年10月21-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我国土系调查与《中国土系志》编制”的重要成果“中国土系志系列丛书”参加展出。湖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土壤资源利用与质量提升团队张杨珠教授、周清教授和盛浩副教授等人承担并编著的《中国土系志·湖南卷》位列其中。
2021年10月21日至27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于北京展览馆举行,华中农业大学参与的研究成果位列其中。
近日,资环学院土壤微生物与有机肥团队张瑞福教授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施用典型根际益生芽孢杆菌SQR9不仅可以独自促进植物生长,其代谢产物还能诱导土著“帮手”微生物—施式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显著富集,并与菌株SQR9共同在植物根际形成稳定的混菌生物膜。合成菌群的代谢建模、代谢组学分析以及功能基因敲除实验证明菌株SQR9能与土著施式假单胞菌代谢互养(Cross-f...
2021年9月23日上午,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组织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农田和农产品重金属源解析与污染特征研究”课题绩效评价会,该项目的七个课题均顺利通过绩效评价。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资环处李想处长、环保所刘荣乐所长等出席会议,项目评议专家、项目及课题主持单位代表等8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周其文副所长主持。
土壤盐碱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植物修复是改良盐碱土壤的重要手段。2021年8月5日,资环所植物营养与肥料研究室李凤霞研究员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toremediation》(2021 IF=3.212)发表了“Influence of different phytoremediation on soilm...
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理学院廖水姣副教授带领的“环境材料”团队通过施用甜叶菊渣协调蜈蚣草实现砷污染土壤的高效植物修复。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生态水文研究组博士后Zakari Sissou等,基于国内外有关硫改良剂对植物从污染土壤中吸附重金属效应的研究结果进行全面梳理,并采用随机效应模型(REM)对524个数据点的效应尺度大小开展分析。
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山西省土壤肥料学会、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农业大学生态环境产业技术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土壤学会十四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土壤健康与农业绿色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21年7月20日至22日在山西省太原市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教学、管理或生产单位的专家学者600多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智慧农业团队与耕地质量监测与保育团队聚焦典型黑土地地貌和耕地利用研究区,结合1968—2018年高分辨率历史遥感影像、无人机摄影测量、侵蚀沟沉积物铯-137定年、村民访谈等方法,量化侵蚀沟大规模发育年份、起因和长期速率。研究结果表明:黑土地侵蚀沟主要形成于大规模开垦耕地的20世纪50—60年代。1968—2018年,研究区侵蚀沟密度增加一倍(1.2—2.3 k...
美国农业部国家农业统计局(NASS,USDA)联合美国宇航局(NASA)和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合作开发了一种可使使用者直接获取NASA高分辨率土壤湿度数据的“作物状况和土壤水分分析工具”(Crop CASMA)。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