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 马克思主义 哲学 科学技术哲学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哲学 师相关记录143条 . 查询时间(0.26 秒)
或處空閑等者:聲聞地說:山谷、巖穴、稻稈積等,名空閑室;大樹林中,名林樹下;空迥、塚間、邊際臥坐,名阿練若。(陵本三十卷六頁2501)此中空閑及與樹下,乃至廣說,如次應釋。顯身遠離及心遠離者:謂不與在家及出家眾共相雜住,獨一無侶,是名身遠離。遠離一切染汙、無記所有作意,修習一切其性是善能引義利定地作意,及定資糧加行作意,是名心遠離。亦如聲聞地說。(陵本三十卷八頁2507)
以思惟故能作四事等者:四事差別,如文易知。初謂修習如是作意,由此思惟,能如實知所知事故。次謂遠 彼所治煩惱,由此思惟,能令煩惱轉成遠分故。此中煩惱,謂沈掉等,由是說言所治煩惱。次謂練此作意及餘,令後所生轉更明盛。作意俱心,名之為餘。練謂陶練,如陶金法,陶練心故。後謂厭壞所緣,乃至令諸煩惱遠離相續。此中諸句,如前隨順對治作意中釋。
謂唯此等名等引地等者:於前總標四差別中,指所已說及餘未說。言唯此等,依此建立名等引地。等引即是三摩呬多。此亦名善心一境性,以是無悔、歡喜、安樂之所引故。欲界亦有心一境性,然非唯善,是故不名三摩呬多。由是當知,等引唯定,心一境性通定、散位。決擇分說:問:何因緣故,說諸靜慮名心一境性?答:略有二種所緣境界。一、不定地所緣境界,二、定地所緣境界。此中一境,所謂定地所緣境界,非第二境。繫心於此一所緣境,是...
欲愛色愛無色愛者:此中三愛,各有三相。一者、因相,二者、自相,三者、果相。言因相者,謂愛由緣境界受生,故說三界諸行為緣。言自相者,希求相是愛相,謂能發起諸取業故;或有是愛而非染汙,謂希求勝解脫,及依善愛而捨餘愛。為簡彼故,說於三界諸行染汙希求。言果相者,若彼彼處諸愛未斷,即彼彼處功能現前,能生後有,故說能生三界苦果。三愛差別,如文可知。
無間業同分者,謂如有一,於阿羅漢尼及於母所行穢染行。打最後有菩薩。或於天廟、衢路、市肆立殺羊法,流行不絕。或於寄託、得極委重、親友、同心、耆舊等所損害欺誑。或於有苦、貧窮、困乏、無依無怙為作歸依,施無畏已,後返加害,或復逼惱。或劫奪僧 門。或破壞靈廟。
雜染施設建立等者:諸有漏法皆名雜染。漏即煩惱,能雜染他,故名雜染。一切凡夫若業若生,由與煩惱俱行,為煩惱之所雜染,是故亦得有漏及雜染名。依是建立三種雜染。由是道理,當知已得轉依菩薩不捨諸行,不名雜染,由無煩惱所隨眠故。
凡諸世間所有士夫補特伽羅所受者,謂現所受苦。皆由宿作為因者,謂由宿惡為因。由勤精進吐舊業故者,謂由現法極自苦行。現在新業由不作因之所害故者,謂諸不善業。如是於後不復有漏者,謂一向是善性故,說後無漏。由無漏故業盡者,謂諸惡業。由業盡故苦盡者,謂宿因所作及現法方便所招苦惱。由苦盡故得證苦邊者,謂證餘生相續苦盡。
若沙門若婆羅門起如是見立如是論者:此中沙門、婆羅門,唯是假名,非第一義。由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是故說言起如是見。由顯授他當所說義,是故說言立如是論。如下自說。(陵本八卷十四頁612)為性尋思等者:於意言境遽務推求,是名尋思。於意言境不甚遽務而隨究察,是名觀察。未離尋伺欲故,說名住尋伺地。具自辯才,成所立論,說名住自辦地。未斷三界見所斷法種子,說名住異生地。未得諸聖出世間慧,如其所聞隨起執著,說...
於色界中初靜慮地至離生喜樂者:謂從欲界最初上進,創首獲得心一境性,是名為初。於一所緣繫念寂靜,正審思慮,故名靜慮。如初靜慮,漸次上進乃至第四,當知亦爾。初靜慮地,亦名離生喜樂地。所言離者,謂已離欲惡不善法故。所言生者,謂由離欲惡不善法無間所生故。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及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是名為喜;一切麤重已除遣故,及已獲得廣大輕安,身心調暢,有堪能故,是名為樂。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三...
此中欲界至名有尋有伺地者:欲有二種。一、煩惱欲,二、事欲。依此二種建立欲界。由此為因,起貪、恚、害尋,造身語意惡不善業,是故欲界名有尋有伺地。色界初靜慮中,由善尋伺對治欲界惡不善法,於常常時、於恆恆時,有尋有伺心行所緣躁擾而轉,不得寂靜,是故亦名有尋有伺地。謂定地中,於緣最初率爾而起怱務行境,麤意言性,是名為尋;即於彼緣隨彼而起、隨彼而行徐歷行境,細意言性,是名為伺。然於初靜慮中,若至上品善修習已...
即前所說自性至除餘假有法者:此中總指五識身相應地及意地,名如前說。以意地名具攝一切識故,於意地初已釋其義。今於意地文中,為顯五事三處所攝,非不兼說五識相應;故於前說更置等言。遍一切義是等義故。由五相應遍通諸識差別轉故。又一切法略有五種,謂心、心所有、色、不相應、無為。今說五事三處所攝,心心所品合為一故。於三處中五識依緣,及與意識一分所緣,皆色聚攝。六識自性、助伴、作業,及與意識一分所緣,皆心心所品...
若般涅槃法者至三種菩提種子者:若諸有情能證煩惱及苦寂靜,是名般涅槃法者,即有種姓補特伽羅。彼種子識為有漏種之所隨逐,及無漏種之所依附,是名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即無種姓補特伽羅。彼種子識唯為有漏種子之所隨逐,不為無漏種子之所依附,由是說言便闕三種菩提種子。三種菩提者,謂聲聞菩提、獨覺菩提,及大菩提。此中般涅槃法及不般涅槃法者建立差別,攝決擇分問答應知。(陵本五十二卷十七頁4204)
本地分者:略說此論總有五分。瑜伽師地論釋云: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三、攝釋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法名義差別。五、攝事分,略攝三藏眾要事義。今依最初本地分中所顯十七地義,隨文略釋。當知此中教導理趣,應是分別法相摩怛理迦所攝;為瑜伽師之所依止。望餘四分此為根本,得本地名;餘明所攝,略攝一切,解釋此故。
陈那论师思想的变化     陈那  集量论  现量  比量       < 2008/11/14
陈那论师的因明理论,在早期的《因明正理门论》等著作中,是以二悟八门为纲的,但到了晚年,他在《集量论》中对因明体系重新进行了构建,给改成了以二量为纲:现量和比量,其中现量是比量的基础,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为他比量,为自比量则是为他比量的基础。我们汉地的因明因为一直到近代才有《集量论》译本,所以一千多年来只是抱着陈那论师的二悟八门思想在研究。本文着重说明了陈那论师的早期著作,主要内容其实是偏向于为他比量...
关于陈那论师的正量     三量  现量  比量  圣言量       < 2008/11/14
量,究其本义,是尺度、度量,所以,关于量的说法有很多很多,比如在《正理经·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中就说有四量: 1.1.3 量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四种)。 1.1.4 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称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 1.1.5 比量以它(指现量)为先(即有了现量之后才有比量),比量共有三种:有前比量、有余比量、平等比量。 1.1.6 譬喻量是从与已知事物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