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 考古学 >>> 专门考古 >>> 美术考古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美术考古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4.535 秒)
彩绘装饰葬具的传统源远流长,文献把棺上的彩绘装饰称“翰桧”,现代学界称之为棺板画。1999年,热水墓群的河南岸发掘了4 座被盗墓葬,其中99DRXM3中出土一个“彩绘木箱”,但未引起重视。2002年8月,郭里木乡的两座古墓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和发掘工作,出土了绘有四神、花鸟、狩猎图、商旅图、帐居迎宾图、职贡图等的彩绘棺板侧板及若干棺端板,引起了强烈关注,海西棺板画首次进入学者的视野。
本书是中国美术考古成果的一次专门性、系统性整理汇编。本书共有12卷,500多万字,汇集了包括石窟艺术、墓葬艺术、岩画艺术等在内的考古材料2000多例,用文献提要的形式呈现中国美术考古文献的整体面貌,以期为读者呈现完整的中国古代美术发展脉络。
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刘玉权先生所划分的23个洞窟及后来红外线所探照出的莫高窟第194窟为主,共24个沙州回鹘洞窟;涉及沙州回鹘洞窟的内容、壁画题材、窟中供养人像内容与特征分析、说法图取代净土变的原因、菩萨像的类型与特点、装饰图案、回鹘王像身份属性等内容。
本书旨在通过对河南、陕西、甘青、新疆哈密等地区的古代彩陶艺术的梳理,追踪彩陶艺术的传播路程,并由此对中原彩陶传播至马家窑文化,再西传至哈密地区进行分析研究。
榆林窟又称万佛峡,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县城西南约70公里处的踏实河两岸,是敦煌石窟中规模仅次于莫高窟的石窟群落。榆林窟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乐舞图像,分布在壁面的经变画、说法图、出行图以及表现世俗场景和装饰性的画面中,内容以乐器、乐伎和舞伎为主,形式主要包括乐器演奏,舞蹈和乐舞组合。本书包括榆林窟壁画乐舞图像的调查和研究两部分。
本书在梳理与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使厅四个壁面的壁画内容逐一检讨后,从图像元素的辨析入手,置于整个内亚的政治文化传统中重新理解壁画。
本书分为调查篇与研究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及其周边现存的古代土塔遗址做了全面的考古调查,用文字、测绘、摄影等手段详细记录了塔的位置、内容、保存状况,考订其题材与年代,研究其艺术风格及宗教内涵等。
本书通过考古资料、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的互证,系统梳理武威西夏墓木版画及木板题记;对木版画及木板题记进行专题研究,详尽阐述木版画艺术特征、历史价值及功能内涵,整理校释木板题记;并探讨了多元文化影响下的西夏丧葬文化的特点和源流。
宗教美术考古在世界学术界是显学,这个领域产生了许多重要理论成果和名家。中国有数千个宗教美术遗存,叙事生动,造型丰富,并且文脉沿革的连贯性极强。可以说,从完整性层面上认识这个大样本应当是中国宗教美术考古在体系建构上的一个逻辑起点。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选择儒、释、道三种主要美术类型,力求完整收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的所有宗教美术考古报告,在此基础上建构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美术、神话与祭祀》(图)     美术  神话  祭祀       < 2023/5/17
本书是张先生三十年学术生涯集大成之作,在本书中,张先生利用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和神话学的各种材料,对中国文明起源和它早期的特征做了推测(夏商周时期),即中国文明的起源关键在于政治权威的兴起与发展,而不是技术突破。政治权力的取得,则主要依靠道德权威、知识及其他稀有资源的垄断、对跟人神沟通手段对垄断得以实现。
本书收录了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的古代岩画,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涵盖了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林西县岩画;中卷主要为翁牛特旗岩画;下卷主要为克什克腾旗、红山区、松山区、喀喇沁旗、敖汉旗等岩画。书中的图片、数据等内容均来自田野调查,其中大部分资料为首次公开,为研究赤峰地区不同时期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民族融合与迁徙、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等相关问题,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书以“古意”为题,从形式、象征意义及其文化背景等方面着重探讨了隋唐铜镜艺术对本国传统铜镜艺术的吸纳和创新。第一,分析隋唐铜镜的造型、构图、主题纹样和铭文等的复古因素及其古意,并对唐代的特种工艺镜的来源进行讨论,从视觉可见的图文与工艺二方面考察了隋唐铜镜与汉镜的紧密联系。第二,从隋唐墓出土的隋唐以前的古镜,认识到隋唐铜镜中的古意来源于古代样本的遗留,并结合唐代对古镜的认识论述了隋唐铜镜的古意有着深...
《敦煌壁画漫谈》(图)     敦煌  壁画  常书鸿       < 2023/1/4
本书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分篇章将壁画的图像寓意、题材特色、绘画技法、临摹保护等主题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的解说和精湛绝伦的图片,展示敦煌壁画艺术的美轮美奂。
本书是21世纪以来我国有关阴山岩画的首个田野考古学调查报告。全书分为上下两册,共计60万字,1700余幅图片。阴山岩画作为中国北方岩画的典型代表,其科学调查工作对了解中国北方系岩画的遗存性质、保存现状、文化内涵,从而估价阴山岩画乃至中国北方岩画的研究、保护、开发、利用价值具有重大意义。
本书以战国中山国国王的墓葬为研究对象,从美术史的视角切入,将墓葬视为一件“作品”,围绕出土器物的制作、墓葬的设计以及整个陵园的营建展开讨论。国君的墓葬不仅能反映特定的时代、地域特点和政治、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有多方群体参与。作者从一座墓葬出发,捕捉拥有者、设计者和制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许能为我们透视古人留下珍贵的“切片”。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