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 >>> 楚汉文化研究 >>> 张仲景研究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库 张仲景研究相关记录726条 . 查询时间(1.89 秒)
医圣张仲景在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上首开先河。我用仲景的胸痹方加减治疗心肌梗塞病人:以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房颤患者;心前区穴位按摩治疗心绞痛。
仲景论著中不仅存在着丰富的养生学思想,而且其中也记述了大量的养生方法。中医的各种养生原则在仲景著作里几乎无一遗漏。笔者将张仲景养生学思想总结为:饮食养生、顺天养生、避邪养生、调神养生、爱心养生、导引按摩养生、房事养生、守法养生、妇人养生、治未病养生等十个方面并分而述之,这十个方面的内容是仲景养生学思想的有力体现。这些内容不仅各成体系,而且还相互融合、互相渗透。深入发掘《伤寒杂病论》中的养生学思想,...
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首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发展于秦汉时期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完善于明清。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其中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并将其主要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
曾几何时,有学者针对《金匮要略》的治未病理论撰文指出:历来注家,都是大做文章⋯⋯言下之意,治未病理论不屑一顾。但他怎么也不曾料到,治未病的文章反而越做越大。从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到中医名流,从中国中医科学院到各地中医药机构等等,无不大谈治未病,或搭建治未病平台,或成立治未病中心,或申报治未病课题,或开展治未病的服务等等,涉及到治未病的理论及实践等方面。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
张仲景国医学院前身是1985年成立的张仲景国医大学,1993年经教育部和南阳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入南阳理工学院,中医学专业是该院较早开设的专业,2006年通过教育部评估,升为本科专业,为该院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提出新了的挑战,中医学专业如何定位?如何才能办出特色?如何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我们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和方法的研究与实践”【l】的要求,在对...
张仲景在其撰著的《伤寒杂病论》中,首创辨证论治的l临床诊疗体系。从而使中医学发生了一次伟大的划时代变革,为后世医学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厢,可以毫无疑问的说,张仲景是传统中医学的羹基人。当代医家以及史学家在论及仲景对祖国医学这一重大贡献时,总是强调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给人以水到渠成之感.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忽视了时代背景和张仲景的个人因素。笔者在此想略谈一些对张仲景成书的看法.着重探讨时代背景与个人因...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人。约生于桓帝和平元年(公元150年),卒于献帝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仲景一生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大成,揽古代之精华,写出了不朽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这部医书熔理、法、方、药于一体,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方剂263首,后世医家将其编辑...
史称王叔和所作的《脉经》在中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人们对该书的重视,不仅因其为诊断学经典,还在于书中收载了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下称《金匮》)文字。本文在对比分析《脉经》与张仲景《金匮》条文之异同基础上,推测《脉经》本中所据仲景原文早于宋臣校《金匮》时所参考的仲景医书,前者为隋抄本,后者则出于唐代。在探讨《脉经》与《金匮》篇章目录间的关联后认为,《脉经》卷七、卷八、卷九内容恰好...
“微汗出愈”浅谈     阳位  气机  微汗出愈  张仲景       < 2010/4/29
“微汗出愈”浅谈.
金匮肾气丸中桂枝肉桂考     肾气丸  桂枝  肉桂  考证       < 2010/5/6
肾气丸方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为补肾之祖方。由于后世医家在应用时的加减变化、药物学的发展变化以及文献记载的散佚与辑佚等原因,致使医家对于张仲景对桂枝一药的实际运用,提出桂枝、肉桂两种不同观点。笔者查阅本草文献的记载,详辨药用部位描述,进而通过古籍文字的推断、组方及功效等几个方面分析,考证本方实际使用药物应为现代之肉桂。
半夏泻心汤新解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方药配伍       < 2010/5/6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汤证仍在者,复与小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而《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用以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是对半夏泻心汤主治证候的补充。
从络病理论论治高心病     络病理论论  高心病  张仲景       < 2010/5/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络脉的分布、生理和病理,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创制辛温通络、虫药通络治疗方药,清代医家叶天士发展了络病学说,提出“久病入络”、“久痛人络”,标志着络病学说成为中医重要的病机理论。高心病如不积极治疗在心功能失代偿期可出现左心衰竭,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渐影响右心室功能而导致全心衰竭,严重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和生存质量。
肝着载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一书,历代医家对其病机争议颇多。笔者研习历代医家对肝着的不同论述,结合自身体会,认为肝着病位在胸胁,病机的要点在于肝经寒凝气滞血郁、阳气痹阻不通。其寒邪既可内生也可外来。治疗重在温通经络。
麻杏石甘汤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炙甘草、石膏4味药组成,具有辛凉宣肺、清热平喘的功效。复方中麻黄和石膏共为君药,杏仁降利肺气而平喘,为臣药,炙甘草益气和中,为佐使药[1.3]。本实验采用火焰原子吸收法,对麻杏石甘汤中含钙量进行测定。
论痰饮治验     痰饮  辨证论治  张仲景       < 2010/5/6
痰饮病症是临床疑难杂症之一,病情复杂多变,缠绵难愈,历来为中医同仁所重视,其论述最完整、系统的当首推张仲景之《金匮要略·痰饮篇》。余对先贤们关于痰饮的论述潜心钻研,经过几十年临床验证颇有心得,现权作抛砖引玉,以拙文浅论痰饮治验,以供同道参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