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兽医学 >>> 家畜传染病学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家畜传染病学相关记录353条 . 查询时间(1.836 秒)
  该研究摸清了蛋鸡饲养业的疫病是鸡新城疫、大肠杆菌病、传染性法氏囊炎病、鸡白痢、传染性喉气管炎、败血霉形体病、马立克氏病、维生素缺乏症和球虫病。提出控制药物添加剂的使用,防止耐药菌株产生,大面积推广鸡体免疫抗 体检测技术,根据抗体水平制定免疫程序,国内先进。
患病畜禽与注射疫苗免疫预防的畜禽,皆能产生血清抗体,各国现用的血清学诊断,对两者均不能区分,致使病畜无法确认和清除,现已成为世界性重大难题。该项成果对马传贫病马与其疫苗免疫马的血清抗体鉴别,是在国内外首次成功,该课题组采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抗马传贫疫苗抗原株系特异的单克隆抗体A4,并制成用于免疫斑点试验(DB)的酶联诊断试剂盒,凡受检血清对DB呈阳性者,定为注苗马;其阴性的血清再作免疫扩散...
马传贫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和琼脂扩散无色透明冻干抗原系用于马属动物进行免疫注射及诊断马传贫病的两种生物制剂。马传贫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其安全性好,对马、驴免疫保护率达90%,免疫期至少为两年。制苗用的驴胎皮肤细胞经过健株鉴定,种子细胞排除了内、外潜在有害因子,无致肿瘤性,易长期保存,可随时提供疫苗生产。其优点避免了驴白细胞原代培养物生产疫苗时意外携带病原或其它致病因子的危险,从而确保疫苗质量。另外...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马、骡、驴的一种死亡率高,传染性强,通过昆虫传播,过去无预防和治疗办法的病毒性传染病。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努力,至1977年,先后解决了诊断和免疫技术,攻克了130多年来世界上没有解决的预防马传贫的难关。诊断技术,是采用“补体结合反应”和“琼脂扩散反应”诊断法。补体结合反应是用与国外不同的新的抗原生产法和采用半微量补体稀释法。琼脂扩散反应改变了国外制备抗...
该疫苗是以马传染性贫血病强毒株经驴白细胞长期培养、驯化后获得的弱毒株,对马、驴的毒力明显减弱,且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免疫原性。因此,用该毒株制成的预防马传贫的弱毒疫苗对马、骡、驴均安全,对注苗马再攻强毒保护率在80%以上。该疫苗呈疏松海绵状,微黄色,残余水分不超过4%,加入稀释液易溶解。每匹马、骡、驴不论品种、性别,一律皮下注射2毫升,注苗后,马需3个月,驴需2个月,幼驹要在生后6个月注苗,才能产生...
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传贫)是由慢病毒引起的一种马、驴、骡的传染病。该病对世界主要养马国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自发现该病以来,除中国外,各国均未研究出预防马传贫的有效疫苗,只是依靠血清学诊断法,对检出的病马大批迫杀深埋时,来控制该病。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将马传贫强毒株、经驴白细胞长期培养驯化后,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创的马传贫弱毒疫苗。该疫苗对马、驴、螺均安全,保护率在80%以上,在中国注射几千...
【目的】将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AIVHA)基因转入牧草植物中,利用豆科牧草作为植物生物反应器来生产禽流感抗原蛋白,探索研制禽流感转基因植物可饲用疫苗的可行性。【方法】以百脉根子叶柄外植体作为转化受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AIVHA基因导入百脉根,子叶柄外植体经过共培养、筛选分化、再生, 得到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进行了PCR、RT-PCR检测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证明AIV...
该项目使用国内4个生产厂家近年来生产的9批猪牛口蹄疫疫苗,分别免疫不同地区、不同农户饲养的牲畜,共免疫牲畜45.65万头,免疫反应率兰州所、兰州厂、内蒙、保山分别为1.17%、1.64%、2.75%、1.36%,以兰州所最低1.17%,分别比兰州厂、内蒙、保山低0.47、1.58、0.19个百分点;免疫反应死亡率分别为0.04%、0.33%、0.14%、0.06%,以兰州所最低0.04%;2004...
该研究研制出适于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长繁殖的培养基,对比试验证明该培养基的菌落计数效率明显优于国外培养基,同时发现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生物I型菌株对生长因子的要求十分严格;建立了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分离鉴定,特性检查,致病性检查的方法;对中国七省区的猪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普遍存在,由于管理水平的差异,病情严重程度不一致。发现血检阳性率达60%,断乳后死亡猪胸膜肺炎典型病变发生率达51...
该项目首次用科学实验方法验证了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现象的存在,证实了造成目前国内猪瘟免疫失败和长期持续存在的根源是田间广泛存在猪瘟持续感染带毒猪;建立了带毒猪监测和诊断技术。首次发现并验证了目前国内猪瘟流行毒株抗原性和致病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揭示了我国猪瘟流行株遗传演化规律。人工模拟重现了猪瘟持续感染全过程,阐明了猪瘟持续感染和长期持续存在及流行恶性循环的规律并绘制了第一张中国目前猪瘟长期持续存在及流...
用临床分离到的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制成二联灭活苗,并加入免疫调节剂左旋咪唑。经实验室与野外扩大试验证实,该疫苗具有确定的预防效果。在免疫10天后,雏鸭即可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攻毒保护率达100%。野外试验可明显降低鸭疫巴氏杆菌与大肠杆菌感染造成的死亡。提供诊断技术及疫苗、技术咨询与服务。
该项目进行的研究专题包括片形吸虫病病原和流行病学,肝片吸虫病的生化指标变化,发病时二十碳烯酸代谢物的变化和作用,肝脏药物代谢功能变化,免疫功能的变化,采食行为和采食下降的机理探讨,ELISA血清诊断技术标准化,治疗药物缓释剂的制备和开发。其中计算机自动记录动物采食模式、用安替比林作为药物探针研究肝脏代谢功能的变化在国内均属首创,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
为实现对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的风险评估,以在该病的控制中制定科学有效的控制策略,本研究在分析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汲取各类风险分析的原则,确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评估指标,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风险因素的权重,结合多指标综合评价函数,建立了包括评估指标体系、指标评价标准、指标权重、综合评分和数据采集五个方面的高致病性禽流感传播风险评估框架。
在国内首次采用鸡肠气管环秆毛指示系统结合SPSS统计软件对中国IBV进行了分型研究。探明了中国IBV主要血清型及其分布。在国内首次报道了IBVS1基因RT-PCR技术,运用RT-PCR/RFLP技术对IBV进行了分型研究,构建了S1基因的PUC19重组质粒并已成功地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中表达。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对流免疫电泳技术、DOT-ELISA技术及CDNA探针技术并完善了胰酶分散抗原荧光抗体技术用...
该项目首次对我省羊传染性脓疱进行了流行情况调查,查清了该病在我省了流行状况,为制定该的防治对策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首次分离在吉林省流行毒株,并对毒株进行了系统的鉴定,获得了3株羊传染性脓疱地方毒株;自己设计的引物,建立了PCR诊断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可在2.5小时内对羊传染性脓疱做出诊断,并且可与口蹄疫和羊痘进行鉴别诊断;用地方毒株研制出灭活疫苗,其保护率达95%,免疫期超过6个月,为防治...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