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 >>>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 大气层飞行力学 航天动力学 飞行器结构力学 飞行原理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人物 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基础学科相关记录174条 . 查询时间(0.318 秒)
程小全,男,博士,1966年12月生于江西省崇仁县。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飞行器结构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升力系统室,主要从事直升机主桨和尾桨的强度设计与分析工作。1992年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专业攻读硕士,1994年提前转入攻读该专业博士,1998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转入北京航空材料研究...
1961年生于河北保定市,1983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原航空部623所工作,1988年于华中理工大学获得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1997年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在北航任教至今。其间1998年到南非半岛理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一年。现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协常务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理事、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动力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工业结构动力学专业组副组...
李敏,生于1968年9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固体力学专业,结构动力学方向。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数理力学系,硕士与博士研究生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1990年-1995年在原航空部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从事颤振强度设计工作,2000年—2002年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
A new, hands-on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UQ) aviation course is helping meet the demands of Queensland’s growing aerospace industry.
李路明,1991年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1996年毕业后至2003年致力于电磁检测工程研究,期间曾在英国萨瑞大学做过一年的学术访问;2003年12月晋升教授,并任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自动化所副所长;2004年,进入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担任人机与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至今。带领研究所科研团队从事航天医学工程及神经工程相关的科研工作,完成了多个载人航天型号...
符松,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航空航天学会副会士。长期从事湍流模拟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近年来致力于航空航天领域的流体力学研究,成立了“航空技术中心” 、“清华-GE推进与动力技术研究中心”和 “清华-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联合研究中心”。
冯培德,男,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二等奖、发明三等奖各一次,国防科工委和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十二次,一九九三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1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他在担任所长期间领导618所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此曾被评为航空航天部劳动模范,航空工业总公司优秀领导干部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目前他正从事我国航空装备的发展战略和技术途径研究,包括在...
王德荣,结构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他毕生致力于航空航天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主持创建我国第一个热应力实验室和飞行器强度专业。曾参加航空航天多种型号的设计工作,承担解决关键性课题,还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试验成功作出过贡献。他重视教学工作,提出高校的科研要与教学密切结合,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专家和学者。70年代他研究新兴学科有限元素法和断裂力学,应用于解决航空航天研制、生产难题,取得了好的成果。...
季文美,力学家,航空教育家。早期从事飞机制造,后致力于航空教育和科学研究。长期从事振动力学的研究,是国内非线性振动理论、挤压油膜减振机理和转子动力学等方面研究最早的倡导者。通过长期教学和教育管理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有独特见解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界很有影响。80年代开始进行航空宏观研究。为推动航空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和航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宁榥,航空动力学家,航空教育家。先后在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50年。他在喷气发动机内流与燃烧领域的主要学术成就是把旋涡燃烧与发动机性能结合起来,提出“要使燃烧稳,必须旋涡稳”的准则。他指导研究生共同完成的“沙丘驻涡火焰稳定器设计原理及方法”获国家科学发明一等奖及专利,已用于几种型号的发动机设计,成效显著,对航空动力的科研和教学作出了贡献。
曹鹤荪,空气动力学家,航空航天教育家。他从事理论空气动力学、气动弹性力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逾50个春秋。抗日战争时期,他在重庆交通大学创办了航空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对建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学体系及规章制度作出贡献,培养出不少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晚年研究高超音速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动力学和计算流体力学,对我国航天飞行器空气动力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马明德,空气动力学家,空气动力实验技术专家,航空航天教育家。曾参与制定国家大型风洞基地的长期规划。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的教学工作之外,历尽艰辛,自力更生地主持建成我国第一个包含亚、跨和超音速风洞的大型风洞群。对我国自行研制飞行器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沈元,空气动力学家,航空工程学家,航空教育家。早年留学英国的博士论文,被赞誉为是一项创造性的成果,对当时航空科学在高亚音速领域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从40年代起,从事航空工程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50年代以后,他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中国航空高等学府的建设中,跟踪科技发展,预见建设需要,开创新专业,建设新实验室,设立前沿学科的研究课题。他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积极倡导同国际间的交流合作。为北京航...
ROBERT R. GILRUTH, A father of human space flight, never sought public attention, and his leadership and technical contributions were often overlooked. Of the many heroes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U.S....
杜善义简介           < 2007/8/8
杜善义简介 杜善义   杜善义(1938.8.20-)。辽宁大连人。飞行器结构力学和复合材料专家。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复合材料委员会执委,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解决了特种环境材料的模拟、表征与设计中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在先进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中作了较系统工作,提出材料结构一体化、结构功能材料一体化理论;将细观力学理论应用到材料性能预报和设计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