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天文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星系天文学相关记录130条 . 查询时间(0.556 秒)
由西班牙和美国科学家主导的国际天文学家团队,利用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迄今已知最遥远的类银河系棒状螺旋星系,其已超过110亿岁,这一发现可能意味着星系的形成和演化理论的某些方面需要修正。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i,...
2023年5月12日,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结构与演化团组通过位于印度的升级后巨米波射电望远镜(upgraded Giant Metrewave Radio Telescope, uGMRT)的观测发现在极亮红外星系IRAS 10565+2448中存在着中性氢外流。结合以往观测到的分子和离子外流得到IRAS 10565+2448中的质量外流率至少是140太阳质量每年。本次研究认为,仅是恒星应该不足以...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活动星系核结构与演化团组与澳大利亚First Large Absorption Survey in HI(FLASH)团队合作,利用澳大利亚平方公里阵探路者(Australian Square Kilometre Array Pathfinder,ASKAP)望远镜对Galaxy And Mass Assembly(GAMA)赤道天区内已知红移从0.42到1.00的星系进...
疏散星团的形态研究可为追溯星团的形成机制提供观测证据,并有助于探索星团的演化过程。疏散星团在二维投影面上的形态多符合核-壳结构,而这种分层结构是否真实存在于三维空间尚无定论。
2022年12月5日,国际天文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陈兴浩博士、丁旭博士、国家天文台张孝斌研究员和云南天文台李焱研究员、季凯帆研究员等人的研究成果。他们基于TESS巡天数据认证了123颗新的盾牌座δ型脉动食双星,使已有该类型脉动食双星样本增加了约35%,为深入研究其内禀光变特征及内部结构与演化提供了更完备的样...
2022年11月21日,《天体与天体物理学》(Astronomy & Astrophysic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人员与合作者关于早型星双星统计性质的研究工作。该工作利用LAMOST DR8中分辨率数据,研究了886颗观测次数大于6次的早型星的双星比例、质量比分布和周期分布,给出了早型星双星比例与有效温度、金属丰度和投影自转速度之间的关系,为研究早型星的形成及演化,提供了统计学参考...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在疏散星团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疏散星团具有致密核心及延展外晕的双成分结构特征,扩展了疏散星团的空间范围。这一成果开创了疏散星团研究的全新视角,刷新了以往研究对疏散星团物理尺寸和疏散星团单一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的认知,对天文学家更全面认识疏散星团的形成、演化以及恒星在星团中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文学报》(The Astronomical Jo...
2022年9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在疏散星团结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揭示了疏散星团具有致密核心及延展外晕的双成分结构特征,大大扩展了疏散星团的空间范围。这一研究成果开创了疏散星团研究的全新视角,刷新了以往研究对疏散星团物理尺寸和疏散星团单一组分的空间结构特征的认知,对天文学家更全面认识和理解疏散星团的形成和演化以及恒星在星团中的形成机制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于2022年7月发...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在仙女座星系(M31)结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提出了在星际气体观测数据中搜寻激波的新思路,从而给出M31星系是一个棒旋星系而非普通旋涡星系的独立证据,并利用流体动力学模拟重现了气体中激波的主要观测特征。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该成果于7月25日被美国天文学会(AAS)Nova网...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副研究员吕行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科研人员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该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相类似,二者都会经历吸积盘和飞掠等过程。该成果于5月30日发表在《自然-天文》上。
2022年5月30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吕行副研究员与云南大学、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合作,利用阿塔卡玛毫米/亚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的高分辨率观测数据,在银河系中心方向发现了一个被周围天体近距离掠过、从而产生旋臂结构的大质量新生恒星吸积盘。这一新发现证明了大质量恒星与小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相类似,二者都会经历吸积盘和飞掠等过程。该成果于5月30日发表在《自然·...
仙女星系M31是距离我们银河系最近的一个大型旋涡星系,是天文学家研究星系形成与演化的理想天体物理实验室。星团包括年轻的疏散星团、年老的球状星团以及年轻的大质量星团。它们广泛分布在星系从核球、盘到外晕的各个区域,记录了星系的早期形成与演化历史过程,是揭示星系集成历史的绝佳工具。
探索地球以外的宜居行星(即地球2.0)是天文学的基础研究前沿,相关研究将回答“地球是否唯一”以及“行星如何成为生命摇篮”等重大科学问题。目前Kepler和TESS等空间望远镜发现了3300多颗系外行星,但探测到红矮星周围的宜居类地行星仅为38颗。红矮星周围类地行星的样本统计分析表明,大部分行星非常接近其母星距离为0.01-0.2 AU(AU为计量天体之间距离的天文单位),这意味着由多颗类地行星组成...
新年首场“星月童话”就要上演啦!天文科普专家介绍,木星合月将于2022年1月6日现身天宇,届时如果天气晴好,日落时分,感兴趣的公众面向西南方天空,凭借肉眼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木星和新月近距离“相依相伴”,竞放光芒的精彩画面。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