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种群生态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种群生态学相关记录56条 . 查询时间(1.915 秒)
自然界中,大部分昆虫没有抚育行为。也就是说,当昆虫妈妈将自己的后代以产卵的形式留下后,它们便静静地死去。那么,蝗虫作为群聚型昆虫,它们的母亲能够为后代做什么?2024年5月2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团队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线发表了题为Parental experiences orchestrate locust egg hatching synchr...
2024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又一种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树种——浙江楠 Phoebe chekiangensis 首次开花,这标志着浙江楠在昆明植物园的迁地保护取得初步成功。
2024年5月17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扶荔宫里的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开花了。土沉香为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属Aquilaria的常绿高大乔木,又名蜜香树、白木香,是传统名贵香料沉香的主要原料植物。种加词“sinensis”指原产中国,其模式标本采自广东。
富存于云南曲靖地区下泥盆统西屯组中的西屯脊椎动物群是世界上著名的早期脊椎动物化石宝库之一,主要以盔甲鱼亚纲的多鳃鱼类和华南鱼类、盾皮鱼纲的云南鱼类以及硬骨鱼纲的肉鳍鱼类冠群的辐射演化为特征。20世纪80 年代以来先后发现的杨氏鱼(Youngolepis)、奇异鱼(Diabolepis)和蝶柱鱼(Styloichthys)均为肉鳍鱼亚纲冠群的主要代表,而斑鳞鱼(Psarolepis)和无孔鱼(Ach...
壮丽含笑(Michelia lacei W.W.Smith)为木兰科(Magnoliaceae)含笑属常绿乔木,在《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中的受威胁等级为濒危(EN:B1ab(i,iii);D),被列入了2023年12月15日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发布的《云南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壮丽含笑也是《“十四五”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建设方案》和《云南省极小种...
金缕梅科化石花粉的鉴定与归属仍然是孢粉学研究面临的一个挑战,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详细的现生花粉形态类型与对应化石类型的比较。根据化石记录(如花粉、植物大化石),金缕梅科的银缕梅属(Parrotia)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远远超出现生种群的分布范围。尽管已有一些关于银缕梅属花粉形态的研究报道,但仍然缺乏高分辨率的形态特征对比与分析,因此,银缕梅属化石花粉的归属仍然存在局限与不确定。
2024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采用ddRAD-seq技术对大理铠兰Corybas taliensis进行测序分析,并采用MaxEnt模型对该物种在不同时间的适宜生境范围进行预测。测序数据分析结果显示该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采集于9个采样点的个体可以分为三个种群:SG,HD和HM(图1),结果更支持采样于贵州的梵净山铠兰属于大理铠兰。MaxEnt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图2),...
地鸦属(Podoces)隶属于雀形目(Passeriformes)鸦科(Corvidae),全球共有白尾地鸦(Podoces biddulphi)、黑尾地鸦(P. hendersoni)、里海地鸦(P. panderi)和波斯地鸦(P. pleskei)四个种,其中白尾地鸦是中国鸟类特有种,也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尾地鸦主要分布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其邻近区域,因为生存环境特殊,自1874年被...
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全球性危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受到全球范围的关注。即便世界各国为解决生物多样性快速丧失的问题做出了不懈努力,而通过人为努力成功保护下来的珍稀濒危物种屈指可数。2022年10月在昆明成功召开的以“生态文明: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的COP15(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体现了国际社会对“生态文明”思想和“地球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认同与肯定。在COP15领导人...
2023年来,国家全面实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战略,如长江流域重点湖泊“三网”退出、“退垸还湖”、“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全面禁捕”等保护修复措施的深入实施,湖泊休养生息制度逐步健全完善。然而,禁渔对长江中下游湖泊鱼类多样性、群落结构及资源量的影响仍缺乏全面且长期的研究。系统阐释湖泊生态恢复演替过程中鱼类群落重建机制将为湖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食物可持续产出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流域性生态恢复措施的效果评估提...
脊蛇属Achalinus为一类中小体型、夜行性、营穴居生活的无毒蛇,广泛分布于越南北部,中国东、中及南部地区以及日本。全属共已知26种,其中有19种在中国有分布。该属物种在形态相似性高、行为隐蔽,长期以来对其知之甚少,且多样性一直被低估。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和应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脊蛇新种得以发现和描述,人们对其多样性的认识日渐增多和加深。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汪筱林与沈阳师范大学古生物学院、巴西国家博物馆等合作,在《白垩纪研究》(Cretaceous Research)上,在线发表了关于热河生物群翼龙研究的最新成果。该研究报道了辽宁朝阳下白垩统热河群义县组的古神翼龙科一新种——义县始无齿翼龙(Eopteranodon yixianensis)。
明确植物种群扩张的驱动机制对于预测植物种群应对环境变化、保护濒危物种与及防控物种入侵至关重要。植物种群扩张必然改变种群密度,同时,种群密度可通过影响植物繁殖力和种子传播距离调控植物种群扩张动态。然而,密度依赖性如何调控植物种群扩张动态尚不明晰。因此,生态所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通用模型框架以刻画密度依赖性对对三个关键种群扩张特征(扩张速率、边缘深度和种群连续性)的影响,同时借助于控制实验证实风力传播植...
神经酸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cis-tetracos-15-enoic acid,C24:1Δ15,如图1),对提高脑神经活力、修复脑损伤,防止脑神经衰老有重要作用。目前市场上的神经酸往往来源于鲨鱼等动物的脑组织,价格非常昂贵。因而,挖掘和开发植物源的神经酸资源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蒜头果(Malania oleifera Chun et S. K Lee)是迄今报道的种子神经酸含量最高的植...
短命植物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特殊植物类群,尖喙牻牛儿苗(Erodium oxyrhinchum)是早春时节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草本层生物量的主要贡献者,也是研究短命植物荒漠适应的代表性物种。应对荒漠缺水环境,尖喙牻牛儿苗有明显的生活史可塑、表型可塑性等特点,表现出逃逸型抗旱策略。荒漠干旱环境下光合作用调节和适应研究是尖喙牻牛儿苗个体生存、种群建成的关键过程,是阐明其生存机制的必要工作。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