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环境科学技术 >>> 环境科学技术基础学科 环境学 环境工程学 环境科学技术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环境科学技术相关记录5413条 . 查询时间(2.258 秒)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课题组完成的“Priority Bacteria Causing Biofouling of Reverse Osmosis Membranes: Potential Disinfection-Resistant Bacteria and Control Strategies”的研究论文(DOI: 10.1016/j.desal.2024.117484)在环...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洪喻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论文“Microbial-Based Treatment of Kitchen Waste and Kitchen Wastewater: State-of-the-Art Progress and Emerging Research Prospects Related to Microalgae and Bacteria”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领域二...
近日,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最新数据,中南民族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成为继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后,第4个进入ESI全球前1%的学科。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高小中完成的研究论文“Highly sensitive passive sampling of new pollutants in urban reclaimed water using hydrophilic-lipophilic balance sorbent-embedded cellulose acetate membrane”在环境类Top期刊《W...
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盼月教授课题组完成的基于收割沉水植物提高草型浅湖湿地水质净化能力技术获国家专利授权,发明专利主要信息如下:
2024年5月12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完成了红碱淖湖泊边科研级小气象站的架设,将为后续研究提供包括辐射、降水、空气温湿度、风速风向等数据的持续观测。
近日,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张盼月教授课题组完成的聚苯乙烯微塑料对土壤中四溴双酚A生物降解行为影响的论文在环境类Top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13.6)上发表,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常建宁,北京林业大学为文章第一完成单位,文章主要信息如下:
纳塑料(nanoplastics,NPs)污染是全球热点环境问题之一,其对健康的危害备受关注。研究表明,肝脏是生物体积聚NPs的主要靶器官之一。然而,NPs损伤肝脏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仍不明确,且NPs诱导肝损伤的可逆性研究也较为匮乏。
油泥在许多国家被归类为危险废弃物,由于其成分包含高浓度的有毒石油烃、氮、硫、氯和重金属,处置不当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尽管其具有有毒和致癌性,但油泥中丰富的石油烃使其成为能源回收的宝贵资源。催化热解因化学品消耗较少、能源回收率高以及较低的次生环境污染而日益收到认可,被广泛认为是一项高效的油泥无害化资源换技术。尽管金属及分子筛催化剂效果好,催化效率高,但催化剂表面焦炭的积累可能导致催化剂的失活和资源...
2024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全球95%以上的中小流域没有任何监测数据,这些无资料地区径流和洪水预测是水文领域长期面临的科学难题。2024年4月30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欧阳朝军团队提出了基于AI的径流洪水预测模型ED-DLSTM,通过编码流域静态属性和气象驱动,利用全球2000多个水文站数据进行模型训练,以解决全球范围内有资料流域和无资料流域径流预测问题。
为积极响应2024年世界地球日“全球战塑”(Planet vs. Plastics)主题的号召,2024年4月27日,山东大学微生物生物合成与代谢调控团队(MBMR)所有成员前往青岛小麦岛公园,开展了一场以减少塑料污染为主题的公益科普宣讲活动。
2024年4月24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刘思金研究员应邀到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并作了题为“颗粒物的肺内和肺外毒性机制”的学术报告。该报告系水生所创新系列讲座2024年第6期。
近日,山东大学微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王禄山教授与山东鲁抗中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工业级200吨抗生素菌渣无害化、绿色化及资源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Mechanisms for more efficient antibiotic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removal during industrialized treatment of ov...
氧作为电子传递链中的最终电子受体,是地球上绝大多数生物能量产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子。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是机体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氧对于机体抗病毒作用可能至关重要,但对于其中的内在机制还知之甚少。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