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动物学 >>> 动物病毒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物病毒学相关记录121条 . 查询时间(2.415 秒)
蝙蝠和啮齿动物等疫源野生动物在人畜共患病原体的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某些非洲国家和地区是野生动物源新发传染病发生的热点区域,然而当地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导致这些地区的传染病监测和防控面临挑战。调查这些地区的病毒在野生动物种群中的分布、进化和传播方式是预警预防未来潜在流行病威胁的关键步骤。
反刍动物中包含许多重要的家畜,它们拥有独特的包含多个胃室的消化系统。目前对于反刍动物胃肠道中细菌、古细菌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而病毒同样是反刍动物胃肠道微生物群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塑造微生物组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且由于病毒的微生物宿主范围狭窄的特性可以作为一种精确调控微生物宿主以抑制病原细菌和控制甲烷排放的系统性工具。然而对于反刍动物胃肠道中的病毒群落生态结构仍然缺乏全面的了解。2024年4月4...
科研之道-探寻动物医学的奥秘。
2023年11月9日,华中农业大学动科动医学院陈焕春院士、王湘如教授团队在抗非洲猪瘟病毒药物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Brincidofovir is a robust replication inhibitor against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n vivo and in vitro”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Emerging Microbes & Inf...
2023年9月4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研究团队和中国农业大学刘金华团队合作揭示人源性H3N8禽流感病毒已获得在雪貂间通过空气传播的能力,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细胞》(“Airborne transmission of human-isolated avian H3N8 influenza virus between ferrets”)。研究深入探究了H3N8禽流感病毒的致病及传播特性,为我们...
目前,鱼类病毒病的防控是我国水产养殖业持续和健康发展面临的难题。探究鱼类抗病毒感染的遗传机制、培育抗病鱼类新品种是我国水产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与哺乳类相比,鱼类获得性免疫系统欠发达、免疫记忆较弱。因此,开发鱼类病毒病的疫苗存在较大困难。然而,鱼类天然免疫系统完备、发达,是抵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在鱼类抗病毒感染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抗病毒研究中心邓增钦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拓扑异构酶的结构解析和催化机制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Cryo-EM structures of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topoisomerase为题,发表在mBio上。
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由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又称大别班达病毒(Dabie bandavirus,DBV)引起的一类蜱传感染性疾病。SFTSV于2010年在中国首次被分离命名,广泛分布于中国和其它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其常见临床症状包括发烧、肌痛、胃肠道表现、局部淋巴结病和血液学异常(如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病死率约为16-30%,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但...
为营造良好的科学研究氛围,增进业内学术交流与合作,激发学生学术兴趣,鼓励同学们认真对待学习生活,力争取得优秀的科研成果。2023年6月17日下午中国农业科学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朱启运副所长一行莅临新疆农业大学,并于大礼堂学术报告厅为动物医学学院学生进行专题讲座。
虫媒病毒(arbovirus)是由节肢动物传播并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一类病毒,种类繁多,给全球公共卫生带来了严重威胁。蠓(midge)是虫媒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迄今为止,已从库蠓中分离鉴定出50多种虫媒病毒,包括布尼亚病毒和环状病毒等,其中很多可引发动物严重疾病。Oya病毒(Oya virus, OYAV)是2000年从马来西亚疑似被尼帕病毒感染的猪中首次分离出来的一种正布尼亚病毒,随后在东南亚...
吸血节肢动物中传播循环的病毒有两大类,即虫媒病毒(arbovirus)和节肢动物特异性病毒(arthropod-specific virus,ASV)。虫媒病毒能在脊椎动物和节肢动物中复制,对人类或动物具有致病性,给全球公共卫生造成负担。节肢动物特异性病毒仅在节肢动物中复制,可能是虫化病毒进化的起源。然而,目前没有涵盖所有已知虫媒病毒和节肢动物特异病毒种类、生物安全风险等级、基因组节段、地理分布等...
2023年4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周溪/邱洋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Cell Reports发表了题为“Alphavirus infection triggers antiviral RNAi immunity in mammal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首次发现野生型甲病毒感染哺乳动物体细胞及成年小鼠可以有效激发RNA干扰(RNAi)介导的抗病毒免疫,拓展了我们对哺乳动物中RN...
202年4月2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严景华研究团队和方敏研究团队合作在Emerging Microbes & Infections杂志发表论文,研究开发了含有多个抗原的猴痘mRNA疫苗,同时优化了多抗原mRNA疫苗制备流程。
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曹永长团队与温氏集团、温氏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科学研究院等合作,在“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下,研究揭示了猪冠状病毒流行传播与遗传演化规律。相关研究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近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授贾仁勇团队在国际病毒学权威学术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连续发表题目分别为《鸭坦布苏病毒通过JOSD1-SOCS1-IRF7负反馈调节途径抑制I型干扰素产生》和《RNF123介导SOCS1的泛素化和降解以调节鸭坦布苏病毒感染期间I型干扰素产生》的两篇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鸭坦布苏病毒(DTMUV)利用SOCS1蛋白调控I型干扰素(IFN)信号的最新研究...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