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 >>> 林学 >>> 林业基础学科 林木遗传育种学 森林培育学 森林经理学 森林保护学 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 防护林学 经济林学 园林学 森林统计学 林业经济学 林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林学相关记录2317条 . 查询时间(2.549 秒)
沿海防护林在防风减灾、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快速、准确预测防护林防风效果,为防护林建设和经营提供科学指导。
“竹子开花,立马搬家”——我国一些地区传言,竹子开花之后不就后死亡,预示着坏事发生。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传言不攻自破。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树木初级生长(开花、展叶和发芽等)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但由于树木木质部物候的监测数据十分稀少,学界较少关注树木木质部物候的变化,这阻碍了对森林大空间尺度碳收支的评估和预测。而且2024年来逐渐有报道指出虽然全球植被绿度、叶子面积以及CO2吸收量显著增大,但木质部的生长量并没有相应的增加。目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频发、温度波动大,但木质部物候对温度...
落叶松是我国重要的用材树种。温度是调控落叶松季节性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信号。因此,探究冬季低温和春季温度对日本落叶松休眠解除和恢复活动的调控机制,不仅有助于阐述温度协同调控树木恢复活动的分子基础,还为林分管理和温室苗木培育提供技术支撑。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干旱加剧直接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当前,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倍受关切,有关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主流理论--生物多样性保险假说认为:生物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功能越稳定,该学说的提出来自于生物多样性对植物初级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而生物多样性变化是否在不同营养级水平影响生态系统功能并不清楚。分解过程是生物圈与大气圈碳反馈的决定因素,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水平的生物多样性直接参...
在我国南方地区的杉木人工林经营中,近自然改造作为应对单一人工林可能带来的土壤肥力下降和森林生产力瓶颈的策略备受关注。该改造方法主要通过引入针阔混交林来全面提升土壤质量和森林生产力。细菌和真菌在土壤中发挥关键作用,参与调节土壤养分循环。引入针阔混交林不仅能改善土壤肥力,还可能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养分的循环和利用效率。因此,深入研究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对近自然改造的响应,以全面了解土壤微生...
濒危野生动物如何适应食性的季节性变化,直接关乎其在野外的生存,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近日,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范朋飞和黄立南团队研究揭示了天行长臂猿肠道噬菌体群落对食性季节性变化的适应机制。相关成果发表于《自然-通讯》。
2024年3月12日,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4年第12号公告,批准发布53项河南省地方标准。其中,《望春玉兰》标准综合体位列其中。
蒸散(Evapotranspiration, ET)是陆地生态系统水循环的重要组分,是仅次于降雨的第二大水文通量,其年际趋势和变异特征是生态水文学家关注的研究热点。河南宝天曼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于亚热带-暖温带过渡区,气候变化引起的该区域降水格局的季节性和年际变异较大。为此,依托宝天曼生态站开展了该地区地带性植被-以栎类为主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生态系统蒸散的年际变异及其环境和生物调控...
为什么多种多样的物种能够在同一个群落中稳定共存?这是生态学研究关注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尤其是当这些物种对资源有类似需求的时候。熊蜂属昆虫是北半球最重要的传粉资源,几乎专一性依赖花报酬作为食物完成生活史,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应用价值。我国是熊蜂属昆虫全球多样性中心,在西南山地地区,十余种熊蜂以极高的丰度在同一个群落中稳定共存非常常见。它们在共同利用花资源时如何避免过度竞争而实现稳定共存是一个悬而未决...
2024年3月13日下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全国鸟类环志中心江红星研究员、孙戈助理研究员受内蒙古科尔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邀请,为内蒙古科尔沁右翼中旗3个保护区的一线技术人员开展鸟类监测技术培训。
竹类植物是竹亚科(Bambusoideae)植物的总称,与水稻、小麦、大麦和燕麦同属于禾本科BOP分支,具有重要的经济、生态和文化价值。2013年以来,毛竹和芸香竹的基因组草图,以及麻竹参考基因组相继完成。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李德铢研究团队在Nature Genetics的论文发布了11个代表各主要分支和倍性的竹类植物参考基因组(Ma et al., 2024)。至此发布的竹类植物基因组...
亚热带森林土壤通常被认为是富氮或贫磷,因此氮和磷输入不仅会影响亚热带森林土壤养分循环,而且还会影响土壤碳循环和碳储量。微 生物残体碳在调节森林土壤有机碳稳定性中起着重要作用,但长期氮和磷输入对不同土壤层微生物残体碳的影响仍不清楚。了解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残体碳的驱动因素对于准确预测森林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和碳储量至关重要。
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δ15N)被广泛用于指示生态系统氮循环特性。豆科树种在全球森林广泛分布,尤其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具有共生固氮能力,豆科森林15N丰度受固氮过程中氮气(δ15N=0‰)的影响,其15N模式以及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指示作用可能与非豆科森林存在差异。然而,目前有关两类森林叶片δ15N对土壤氮循环指示作用的差异性以及其对养分有效性变化的响应尚不明确。
近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郑棉海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研究揭示了豆科和非豆科人工林叶片氮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指示土壤氮动态的差异。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与土壤》。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