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生态学 >>> 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生理生态学 生态毒理学 区域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态工程学 生态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生态学相关记录1442条 . 查询时间(2.086 秒)
盐沼湿地作为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盐沼湿地广泛分布于中国滨海区域,据估计我国的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为7.5±0.6 Tg,平均碳沉积速率 (CAR) 达到201 g C m-2 yr-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68 g C m-2 yr-1)。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植物入侵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我国盐沼湿地的景观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过程都极大地改变了盐沼湿地的...
气候变化正在持续增加全球干旱的频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导致了大量树木死亡,进而威胁着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掌握干旱胁迫下树木死亡的驱动因子和规律是生态学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干旱期间的树木死亡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态过程,冠层结构被认为是其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一般认为,冠层结构对干旱期间树木死亡率的影响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调控树木个体在干旱期间的水分供需,二是通过改变与邻体间的资源竞争与分配。但是,...
盐沼湿地作为典型的滨海蓝碳生态系统,是全球蓝碳碳汇的主要贡献者之一。盐沼湿地广泛分布于中国滨海区域,据估计我国的盐沼湿地土壤碳储量为7.5 0.6 Tg,平均碳沉积速率 (CAR) 达到201 g C m-2 yr-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168 g C m-2 yr-1)。然而,近几十年来,由于植物入侵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我国盐沼湿地的景观分布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过程都极大地改变了盐沼湿地的...
2023年11月3日上午,北京市科协学术月生态学前沿报告会“陆地固碳措施及其碳中和贡献”在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科研楼601会议室举办。本次活动由北京生态学学会、中国生态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生态管理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报告会由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和北京生态学学会理事,中科院生态环境中心逯非研究员主持。
2023年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颜文领导的“赵焕庭南海岛礁科学钻探研究攻关突击队”在碳酸盐岩伴生硫酸根作为古海水代用指标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Chemical Geology《化学地质》上,副研究员邸鹏飞为论文第一作者,邸鹏飞和颜文为论文通讯作者,德国汉堡大学Peckmann教授、上海海洋大学陈多福教授等为论文合作者。
地衣共生至少发生在4亿年前,对地球陆地生态系统构建和演替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人类已认识的近2万种地衣型真菌中,90%与绿藻共生。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魏江春研究团队以绿藻地衣为研究对象,对菌-藻共生分子机制、驱动因素,以及共生稳态维持的群落组成进行研究,2023年11月15日取得系列成果。
阿尔泰山脉斜跨俄罗斯、中国、蒙古和哈萨克斯坦,冰冻圈广泛分布。中国境内阿尔泰山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属阿尔泰山中段南坡,冰冻圈变化对区域水资源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但综合性调查冰冻圈变化及其对水资源等影响的研究较少。 
2023年10月31日,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市生态学学会秘书长蔡卓平博士,广州市生态学学会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冯远娇博士等人受邀到云浮市新兴县开展生态科普进校园活动。
树木沿海拔分布的上限是一条低温气候界限,碳投资权衡是树木在其分布海拔上限生存的重要调控策略。以往的研究证实,储存优先于结构生长的碳投资权衡策略决定了海拔上限树木的抗寒性,但目前尚不清楚持续的气候变暖如何影响这些过程,特别是碳储存与结构生长这两个过程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是否存在异步性。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环境脆弱,是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极为敏感的地区。近几十年来,流域气候变化显著,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黄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发生了明显改变。但流域生态系统植被碳汇功能的年际变异及其驱动机制还缺乏系统了解,解决该问题可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碳中和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是表征植被对大气...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宣与合作者分析表明,极端气候事件可能为非本土物种带来胜过本土物种的优势。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生态与演化》。
2023年10月28日下午,中国生态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组织的“第二十二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生态科普研究、实践与创新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和浙江大学唐建军教授共同召集。本论坛邀请了13位生态科普专家围绕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和理念、科普宣传新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做专题报告与成果分享,吸引了40余名会议代表参加论坛的交流和研讨。中国生态学学会第十届科普工作...
红树林生态系统年均CO2净吸收速率是内陆森林的15倍以上,而且红树林湿地内独特的潮汐环境导致其土壤内部的碳分解速率非常缓慢,使得其成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树林一直受到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50,000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15,000公顷。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
水热是影响和调控森林生态系统生物与非生物过程的基础环境变量,作为大气圈和生物圈重要物质交换的森林冠层通量也不例外,受区域水热条件的影响和调控。全球变化驱动了区域水热季节量变分异或不同步,森林冠层通量如何响应这种水热季节量变分异或不同步需要明确。
红树林生态系统年均CO2净吸收速率是内陆森林的15倍以上,而且红树林湿地内独特的潮汐环境导致其土壤内部的碳分解速率非常缓慢,使得其成为重要的海岸带“蓝碳”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树林一直受到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在中国,红树林面积从20世纪50年代的50,000公顷减少到1990年的15,000公顷。植树造林是减缓红树林损失及增强其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