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生物学相关记录651条 . 查询时间(2.074 秒)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林强研究员团队解析了叶海龙(leafy seadragon)拟态特征形成的进化和遗传学基础,基于基因编辑技术阐明了其复杂性状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下海龙科物种适宜栖息范围的演变趋势。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图1)上。课题组前期发表于...
科学技术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为响应总书记、中国科协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关于加大科普活动力度的号召,进化所纤毛与器官发育团队于2023年5月11日举办了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23年“实验室开放日”山东站的活动。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的师生约50人参加,纤毛与器官发育团队成员作为科普自愿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2023年4月18日,中国海洋学会2023海洋学术(国际)双年会暨2021年海洋科学技术奖颁奖仪式在厦门举行。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于志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应邀出席会议并为获奖者颁奖。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藻类生理过程与精准设计育种研究团队在重要经济海藻江蓠科物种多样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精子囊枝的江蓠科新物种,并命名为曾氏江蓠(Gracilaria tsengii Xu Lei Wang & Guang C. Wang sp. nov.)。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藻类学研究》(Algal Research)上。
近日,教育部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立项结果,依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研究所和海洋生命学院建设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与进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立项建设,成为学校第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为迎接国际北极熊日,青岛极地海洋公园2023年2月25日启动北极熊科普周活动,活动主题是“别把我萌‘化’了”。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熊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让大家了解北极熊,保护海洋环境,青岛极地海洋公园特别推出了我是小小“铲屎官”科普课堂、北极熊冷知识创意科普展等活动。
近日,农业农村部颁发2019-2021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证书,中国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牟海津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的项目“海洋生物工程技术在生物替抗产业中的应用”荣获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二等奖,这是学校首次荣获该奖项。
近期,中科院海洋所张盾课题组在周期浸润环境下的微生物腐蚀机理研究中取得新的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和《Corrosion Science》期刊上。
2023年2月,分子生物学与进化领域权威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科院海洋所贝类遗传与进化研究团队关于牡蛎温度适应进化机制的研究论文“Cis- and trans-variations of Stearoyl-CoA Desaturase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Mechanisms of Diverged...
2022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杜岩与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董晓龙、国家海洋卫星应用中心蒋兴伟院士联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研究团队,进一步深化了全球海表流场多尺度结构观测卫星计划(Ocean Surface Current multiscale Observation Mission, OSCOM)的科学目标和卫星任务方...
奥陶纪是生物与环境协同演化的关键时期,不仅见证过大气氧气含量的阶段性上升和二氧化碳浓度的长期下降,还记录着海洋动物的爆发和早期植物的登陆。其中,海洋动物多样性的迅速增长和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在地球生物演化史上被称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对此,前人曾提出多种成因假说,如气候变冷、大气氧化、海平面上升,甚至包括地外因素如小行星分解等。然而,多样性峰值之后的转折及其环境背景机制,却一直未被深入研究。
2022年9月30日,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底栖生物学分会换届大会暨学术报告会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底栖生物学研究领域相关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事业单位160余人参加会议。会议在青岛设主会场,并于线上线下同步进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所长王凡以线上方式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学会联合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潘诚主持。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海洋微生物代谢工程与生物合成研究团队在海洋微生物氧杂蒽酮生物合成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9月14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
星罗棋布于南海的珊瑚礁是南海最重要且独特的地质体,在维护我国海洋领土完整、行使国家主权、资源供给及生态和气候环境变化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珊瑚岛礁的发育演化和成因问题最早可追溯到1842年达尔文沉降理论,迄今科学家已提出多种模式和理论,但存在争议或难以解释的现象,如不同区域和类型岛礁的发育过程和模式、环礁形成的主控因素等。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团队在冷泉区柯氏潜铠虾Shinkaia crosnieri共生菌群落中发现了共生菌代谢通路的互补性,代谢产物渗漏到群落中促进了共生菌的合作,从而提高了群落整体的适应性,这对认识共生菌对化能环境的适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mSystems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