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质学 >>> 岩石学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岩石学相关记录247条 . 查询时间(2.725 秒)
大火成岩省(LIP)被认为是地壳快速增长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通常包括巨量的镁铁质岩石和小比例的中酸性岩石。前者代表地幔对地壳的贡献,而后者的成因却存在争议,对于大陆地壳生长的意义也不确定。很多学者根据放射性同位素(Sr-Nd-Hf)的亏损或者富集特征,认为中酸性岩浆是通过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或者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分别作为新生地壳和古老地壳循环。然而,过去在考虑长英质岩石的成因时,通常过度依赖同位...
大火成岩省(LIP)被认为是地壳快速增长的最有效方式之一,通常包括巨量的镁铁质岩石和小比例的中酸性岩石。前者代表地幔对地壳的贡献,而后者的成因却存在争议,对于大陆地壳生长的意义也不确定。很多学者根据放射性同位素(Sr-Nd-Hf)的亏损或者富集特征,认为中酸性岩浆是通过玄武质岩浆的结晶分异或者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分别作为新生地壳和古老地壳循环。然而,过去在考虑长英质岩石的成因时,通常过度依赖同位...
2023年4月14日,中科院海洋所张国良课题组主导的西南马里亚纳岛弧构造、形成时代和岩浆作用研究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西南马里亚纳岛弧火山岩和变质岩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卡洛琳洋底高原对西南马里亚纳岛弧在岩浆和构造演化方面的重要影响。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海洋科学期刊《深海研究》(Deep-Sea Research Part I)。
固体沥青的概念属于有机质岩石学的范畴,通常根据野外观察将固态不可流动的烃类物质定义为固体沥青。它广泛存在于含油气系统的储层、运移通道乃至烃源岩等多个组成要素中。由于其可以作为桥梁沟通石油/天然气与烃源,为油气的成因及演化提供有用的信息而广受关注。研究表明固体沥青的成因多样,可经热蚀变、脱沥青质和生物降解等多种途径形成。在经受强烈的热蚀变(Easy% Ro > 1.4~1.5)后,不同成因的固体沥青...
川藏铁路、南水北调西线等国家重大工程规划建设面临高能地质条件(高地应力场、高地震烈度、高环境梯度场等),技术难度世界罕见。沿线潜在灾害的模式和规模程度的评估涉及技术可行性、投资、环保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工程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等阶段科学评估预测潜在灾害类型和规模至关重要。
复杂生物,也称为“高等生命”,它们的出现是生命演化史上极为重要的革新事件,意味着地球生物圈从以微生物为主的世界转入以动、植物大规模发育为特征的宏体复杂生物世界。2023年3月17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团队结合化石证据与现代生物学成果,认为距今18-8亿年,这一被地质学家称为“枯燥的十亿年”的时期,并不“枯燥”,它建造了复杂生物的根基。该综述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科学通报》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卢征天、博士夏添等,利用原子阱痕量分析方法实现了对极稀有同位素钙-41的单原子灵敏检测,将该同位素丰度的检测极限压低至10-17(十亿亿分之一)量级,并演示了对骨头、岩石、海水等典型样品的钙-41同位素分析。该工作解决了地质、生物样品中钙-41同位素的探测难题,使得钙-41有望作为示踪定年同位素被应用于地球科学和考古学等领域。3月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Atom-trap trac...
2023年3月14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黄方课题组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芭芭拉分校教授Roberta L. Rudnick合作,通过冰碛岩和火成岩的钒(V)同位素研究,确定长英质成分主导的陆壳形成于距今30亿年之后。相关研究成果以Dominance of felsic continental crust on Earth after 3 billionyears ago is ...
项目聚焦珊瑚礁覆盖岩层中钻孔灌注桩侧阻力发挥机制,针对砂屑结构礁灰岩岩芯,利用RJST-616型岩石结构面剪切试验仪,开展恒定法向刚度条件下的礁灰岩-混凝土黏结面剪切特性试验研究,探究桩-岩界面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水泥浆在高孔隙度砂屑灰岩中的填充加固作用,桩-岩界面抗剪强度增强,剪切破坏面均发生在砂屑灰岩内部,表现出与常规陆源岩石完全不同的剪切破坏特征。当法向刚度值为2.0MPa/mm...
三盛公化石产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黄河右岸,距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约10公里(图1),由法国学者德日进和桑志华于1923年首次发现并研究,后有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伴月等于1977-1978年在此开展野外工作。王伴月等的地质调查和发掘得出,三盛公地层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分别代表早渐新世(下部)和晚渐新世(上部),并产出了丰富的小哺乳动物和以巨犀、熊科化石为代表的大哺乳动物。然而,由于...
增强岩石风化(Enhanced rock weathering)已越来越被认为是从大气中封存CO2的有效手段。它是指在土壤中应用粉碎的硅酸盐矿物,通过风化反应,将大气中的CO2以无机碳的形式固定在土壤中。然而,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添加硅酸盐石粉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潜在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未知,这为增强岩石风化策略在缓解大气CO2的有效性方面增加了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大型岩体工程正在或即将营建。在交通工程领域,长度达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的公路和铁路隧道因地势险要和部位关键,成为交通、铁路等生命线工程的主体结构与咽喉(如川藏铁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使众多的岩体工程遭受震害,强地震动的影响乃至诱发的破坏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工程建设难题,开展地震动态响应规律研究是重大工程建设的迫...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大批大型岩体工程正在或即将营建。在交通工程领域,长度达数公里乃至数十公里的公路和铁路隧道因地势险要和部位关键,成为交通、铁路等生命线工程的主体结构与咽喉(如川藏铁路)。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发生的一系列大地震使众多的岩体工程遭受震害,强地震动的影响乃至诱发的破坏已成为不可避免的工程建设难题,开展地震动态响应规律研究是重大工程建设的迫...
可靠的海相碳酸盐岩记录的碳同位素是反映全球碳循环变化、进而反映古气候和古海洋条件的重要信息。然而,晚古生代大冰期最高峰时期,由于冈瓦纳大陆冰川的扩张与收缩所引起低纬度地区海平面的周期性变化,在台地相中表现为多次显著的沉积间断。频繁的地表暴露和地层的不连续严重影响了δ13Ccarb的可信度,这导致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时期难以找到一个可靠的全球碳同位素记录用于有效的化学地层对比和全球碳循环模拟研究。
精确表征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探寻微观孔隙结构与流体运移、岩石力学性能的内在关联,是地下油气储备与开发的核心科学问题。作为一种不透明的非均质多孔介质材料,岩石内部的应力分布及流体输运过程难以得到直观、准确的表征。3D打印岩心旨在提供一种与天然岩石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一致、力学性能相似的人造岩心制备技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