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气候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气候学相关记录1327条 . 查询时间(2.856 秒)
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战略资源基地,其隆起的高海拔大地形被称为世界屋脊,在我国气候变化、水资源供应、生物多样性保护、碳收支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安全屏障作用。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支持下,兰州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单位,开展了“青藏高原地-气耦合系统变化及其全球气候效应”的研究。该研究围绕青藏高原对全球大气环流的调控,高原地-气耦合系统...
为了应对由化石燃料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风能作为最为清洁的绿色能源之一,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推广。自本世纪初以来,全球风能的装机总量从2001年的20 GW快速增加至2022年的900 GW。然而,在生产清洁能源的同时,风力涡轮机转子旋转产生的湍流改变了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垂直交换,进而对局地气候产生影响。尽管风电场对于局地气候的影响已经被讨论,然而不同地区以及不同下垫面的风电场对局地气候的影响研究仍然...
对流层O3是前体物NOx与VOCs在太阳辐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的二次污染物,对气候变化、生态系统、人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珠三角地区作为人口密度高、经济发展迅速的超大城市群,2023年来该地区的MDA8 O3仍处于增长态势,O3超标日数也在逐年增加,在秋季O3区域污染事件频发。局地O3浓度受前体物源排放、气象条件及其主导的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厘清O3的源-受体之间的关系,更全面了解排放源和区域传输...
2023年9月22日下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员、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研究员尹仑老师受邀在内蒙古大学大创报告中心,做了一场题为《民族生态知识应对气候变化的社区主导式行动研究》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阿拉坦宝力格院长主持,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和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在内的百余名师生参与了此次讲座。
全球变暖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已得到广泛研究,但关于微生物源和植物源碳对气候变暖的具体响应仍缺乏了解。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沙漠研究团队对142篇论文进行meta分析,对986项不同碳源对气候变暖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在末次冰消期(距今约1.9-1.1万年),东亚季风区的植被和气候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在轨道尺度长期变暖趋势上,陆地生态环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奠定了东亚季风区现今的气候环境格局;同时,出现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导致植被和气候在短短几百年内急剧变化。
在末次冰消期(距今约1.9-1.1万年),东亚季风区的植被和气候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在轨道尺度长期变暖趋势上,陆地生态环境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进一步奠定了东亚季风区现今的气候环境格局;同时,出现了多次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导致植被和气候在短短几百年内急剧变化。
保护性耕作是缓解气候变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土壤温室气体(N2O)排放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目前缺乏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性质、气候因素与农田土壤N2O排放之间的联系,而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保护性耕作措施N2O排放差异的重要原因。
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节点。湖泊中有机碳的转化速度比土壤和海洋中的转化速度高1-2个数量级。湖水中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解性有机质(DOM),其蕴含的有机碳(DOC)约占水体总有机碳的70%。因此,湖泊碳循环与DOM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并受DOM的组成特征控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在浮游植物群落对气候事件对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水研究》(Water Research)上。
湖泊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节点。湖泊中有机碳的转化速度比土壤和海洋中的转化速度高1-2个数量级。湖水中有机碳的主要存在形式为溶解性有机质(DOM),其蕴含的有机碳(DOC)约占水体总有机碳的70%。因此,湖泊碳循环与DOM的迁移转化密切相关,并受DOM的组成特征控制。
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深层土壤有机碳在碳管理和碳循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区域尺度上,由于深层土壤样品获取困难,导致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空间变异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缺乏。
南亚高压(SAH)是一个位于亚洲大陆上空,对流层高层和平流层底部的大型反气旋系统,是由南亚夏季风降水和青藏高原的地形加热驱动所产生的。作为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一员,其位置和强度变化可能引起其它地区气候响应。
探讨中纬度西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变以及相互作用,对于剖析亚洲气候动态至关重要。目前,西风区的研究聚焦于全新世以来,而全新世气候特征与季风区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西风区长尺度记录较为缺乏,导致冰期-间冰期到千年尺度上西风与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
探讨中纬度西风和东亚季风的演变以及相互作用,对于剖析亚洲气候动态至关重要。目前,西风区的研究聚焦于全新世以来,而全新世气候特征与季风区存在显著差异。相比之下,西风区长尺度记录较为缺乏,导致冰期-间冰期到千年尺度上西风与季风的相互作用关系尚不清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